Advisor

  

  程文旦,研究员,198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19821月至今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19875月至19885月在国外访问学者;19907月至199110月在国外从事研究工作;19988月至19992月为国外访问研究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合理制备和性能表征、电子结构计算、非线性光学响应和光致发光过程的理论模拟。作为项目完成人之一,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国家教委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各一项。2006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8月被福建物构所聘为二级研究员。

Associate Professor

  黄一枝,女,博士,副研究员。2004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工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7月进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至今;201112月晋升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型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合成与构效关系研究,并注重金属硫属化合物与卤化物合成新方法的开发。在包括J. Am. Chem. Soc., Inorg. Chem.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已申请并获授权专利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中科院青年创新基金各一项(均已结题)。 

   

  

        

   

   

  

   

  侯柱锋2004年在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凝聚态物理专业)。20049月至20167月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随后在Atomistix公司亚太分公司(新加坡)工作。200810月至20193月期间先后工作于日本的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博士后)和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后)以及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工程师和特别研究员)。20194月入职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开展材料物性(包括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储锂、半导体材料缺陷性质和碳基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催化等)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工作,近年来专注于电子结构数据库的建设以及利用高通量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新手法开展新型功能性材料的探索和研究工作。    

Research Associate
Postdoctoral Fellow

  

       解瑞宽 

    2013/09-2019/06   东华大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硕博连读 

    2016/09-2018/08  国外联合培养博士 

    2009/09-2013/06       云南大学     物理学 本科 

    2019/09-至今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  

    博士期间从事自旋电子学材料(稀磁半导体和硅烯)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目前主要进行电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孙翊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目前主要从事催化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夏东: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博士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目前主要从事电催化CO2还原材料合成工作。

      

    

Research Assistant

  张浩,助理研究员,1996年于西北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研究方向为非线性光学材料和能源材料的实验合成。 

   

    

   

     

      

      

  

  李建伟,男,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博士学位。2021年至今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系二次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研究工作。近5年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发表在Adv. Mater., Nat. Commun.,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Sci., 等国际高影响力刊物。目前参与多项电化学储能国内外合作等课题。

Graduate Students

  庞泳喻、杲辉、吴广青、张云仙、罗宁静、冯良钢、王瑞辰、陈武、欧平平、杨梓民、邓思婷

Former Member
Copyright:The Chai’s Research Group. Technology Support:Technical support center
Phone:+86-0591-63173102, Mail:g.chai@fjirsm.ac.cn
Address:155 Yangqiao Road West Fuzhou, 350002, P.R.China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