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秀珠:当孝道女儿,奏敬老孝老乐章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27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古往今来,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做人的本分。退休后的邹秀珠,将所有心思全部投入到照料年迈的父亲上,为子女和邻里树立了敬老孝老的好榜样。
邹秀珠的父亲邹文蓉,新圩供销社退休职工,今年已有101岁高龄,是目前华安县供销系统里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的长寿离不开邹秀珠几十年来的悉心照料。
邹秀珠的母亲在邹秀珠还没退休就过世,由于要维持家庭生活,邹秀珠的老公得外出打零活,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几十年如一日,她不嫌脏不怕累,把家里的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始终让父亲的居住环境保持着洁净舒适;她端屎接尿,洗衣喂饭,每天都给父亲洗脸、暖脚、擦身、换衣服、喂药、喂水,帮父亲按摩、活动,给父亲做适合父亲口味的可口的饭菜,细心照顾着老人的起居生活。
近两年,邹文蓉老人的身体大不如从前,得了脱肠的毛病,去年和今年两次到县医院进行治疗,出院后在家疗养,现在仍需要天天服药。她始终陪伴在父亲身边,夜以继日地照顾着的父亲。老人每天都要起夜,少则4、5次,多则7、8次,为老人端茶送水、端屎接尿,这样整夜下来,几乎每天都没怎么睡觉,老人醒得早,早上4、5点又要起床去买菜,回来给老人做饭。由于长年没日没夜地照顾老人,她也患上了头疾,经常会眩晕,有时候炒菜时突然就眼前一黑,跌倒在地,需要长期服药。但她还是不辞辛苦,无怨无悔地做着一切,以自己的实际言行深刻诠释了“孝”的含义,谱写了当今社会一曲感人至深的“孝”的赞歌。
行为是最无声的教育,她的子女看着他们的妈妈这样孝敬老人,也深受影响。外出打工的他们只要一有假期就会回家看望妈妈和外公,平时也经常打电话问候。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和谐幸福。
她用不因时间而减弱的关爱、不因辛苦而放弃的行动,为老人铸造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坚实后盾,奏响了一曲曲令人钦佩的孝老敬老乐章,也让我们从平凡中品读了孝的含义,孝的精髓。
谌先样:用行动诠释最美的五好家庭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22
谌先样,1981年11月生,蕉城区石后乡林下洋村支部书记。热心帮助邻里,家庭和睦,孝敬老人。用实际行动为村里人树立了好榜样。
林下洋村谌先样一家热爱祖国,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家庭中无吸贩毒、酗酒、赌博等违法犯罪和不良嗜好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谌先样全家都能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谌先样在乡里被称为五好家庭,究竟有哪五好呢?首先他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结婚以来与家人一直互信互爱,有问题出现就及时沟通,心平气和地商讨解决,在家庭大事决策方面始终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儿女方面,他与妻子从来不搞“家长专制”,给予儿女充分的自由成长空间,从没对儿女制定过任何强制学习目标,也没强迫儿女学习过任何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其次,真心待人是谌先样一家人的处事态度。他们在村里助人为乐也是出了名的,每当谁家有困难或是吵架,他们都热心帮忙,为邻里解决矛盾和困难,左邻右里有什么困难或是心里话也都愿意与他们家沟通。因为谌先样一家人的善良、助人为乐,邻里都喜欢他们,村里有事需要帮助也会想到找他们家帮忙。在谌先样一家人的心里始终“装”着他的邻居,他们总是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
最后谌先样一家人在努力搞好家庭内部关系和邻里关系的基础上,更是不断加强对各项法律法规和安全防范措施的学习。平时最关注电视里的法制栏目,积极参加乡、村组织的各类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努力学习安全防范技能,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并将学来的知识技能向邻居们传授,带领左邻右里一起维护周边环境的稳定和谐,尤其是在创建“平安家庭”示范户的活动中,积极倡导无家庭暴力;无吸、贩、制、种毒;无违法犯罪;无不良嗜好。努力做到防盗窃、防抢劫、防隐患、防诈骗“四防”
谌先样一家始终本着以老祖宗的那就话:“百善孝为先”,以孝敬老人为荣。积极帮助邻里之间的小事,时常引导大家要相亲相爱,和和睦睦,邻里之间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他的孝心、爱心、恒心、和睦曾感染了许多人,鼓励大家向五好家庭靠拢。做一个孝敬老人、充满爱心、帮助他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
魏荣寿:扎根边远山村的“背包医生”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20
魏荣寿,现任东际村村医。40多年来风雨无阻,为乡亲送医送药,被称为“背包”医生。
在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东际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背包”医生,40多年来风雨无阻,为乡亲送医送药,他就是63岁的乡村医生魏荣寿。
东际村是东游镇最偏远的老区村,村民都说这里“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全村有10个自然村,都散布在七八座山腰上,平均海拔831米,生产生活条件差。魏荣寿要负责这个村1758个人口的卫生保健等工作。十几年前,由于通向自然村的公路没开通,他硬是“赤脚”行医,最远的一个村子有14个公里,要步行四个小时以上。一个背包,一个药箱,这就是魏大夫行医的“家当”,村民形象地称他为“背包医生”。
1969年,他看到当地农民求医问药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就开始自己看医疗书,为农民治一些诸如感冒、拉肚子的简单病。1971年,魏荣寿下定决心做个好医生,平时一边行医一边刻苦学习,既向老医生请教,又向书本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医务知识培训、函授学习。多年的刻苦钻研和艰苦磨砺,使他掌握了一套独特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尤其是在攻克农村发病率较高的小儿科疳积、消渴症上疗效明显。邻村、附近乡镇有农民常常不辞辛苦,跋涉几十里山路,跑来请魏大夫为他们看病。
“是魏大夫救了我的命!他看病,花钱少,见效快,我就信魏大夫。”说起魏大夫,门前坑自然村80多岁村民陆玉宝一脸的感激。他得了前列腺增生,一次半夜一点多钟,肚子肿胀得历害,无法排尿,如果去镇上医院时间就来不及了,生命垂危。危急时刻,家人请来魏荣寿出诊,魏荣寿赶到后,立即帮他导尿,进行应急处置,才保住他这条命。2012年,才29岁的村民吴德财在石狮打工,不幸患了中风病,半身不遂,在石狮医院就医后,由于无法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且病情好转缓慢。于是就回家找魏荣寿治疗。魏荣寿采用中医疗法,花了整整七天时间将其治好,省钱还省力。如今的他又恢复青年朝气,出门打工了。高兴得他逢人便说魏大夫是他的再生父母。
魏荣寿常说:“看病要实惠,小病不出村,能花小钱就不花大钱。”村民有些小毛病来找他,他常常分文不取。“我只想着能为父老乡亲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做一名受群众欢迎的乡村医生。”乡亲们有生病的,魏荣寿只要接到电话,不管刮风下雨,不论昼夜,随叫随到。上门服务,而且不收出诊费、处置费,药品只收成本费,对家庭困难的病人还减免费用。老百姓到他的卫生所来看病,也从来不问药价,因为他们信得过魏大夫。说到上门服务,笔者问魏大夫为什么要免费出诊,魏荣寿笑呵呵地说:“农民兄弟看病不容易啊!能为他们省去一些车旅费,便民治病,何乐而不为呢!”
在山区从医,莫过于行路难。魏荣寿说,在这村里,出门就见山,有时一天就要走十几个小时的路,而且路途充满艰险,尤其是夜间出诊,过往荒山野岭地带,就常有野兽出没,让人毛骨竦然。一次他从辰山下村出诊回家,结果路上碰到山洪爆发,过河的桥被水淹没了。他小心趟着洪水过河,可还是被洪水冲出十多米远,要不是被一根树根绊住,那就凶多吉少了。从医以来,他虽然经历几多凶险,最后他还是选择坚守。40多年来,他累计出诊20000多次,步行约100万公里。
从18岁走上乡医这条路,今年63岁的魏荣寿已经干了46年,笔者问他准备什么时候“退休”。“等过几年抱孙子再说吧!”魏荣寿半开玩笑似的说,“干久了,和乡亲们感情都很深,他们把我当自己人,在这里不为赚几个钱,就是这份感情和信任,让我每天活得很开心,很有价值,走,我说不出口,觉得对不住他们。”
“当时爸爸承诺我,等我找到工作就不干了,我现在工作五六年了,他每天还在奔波,估计等我有孩子了,他还是舍不得走。”说起父亲魏荣寿,在福州工作的儿子魏世贵说,现在全家都很支持他的工作,村里缺医少药,做点实事帮助村民是应该的,只是希望父亲多注意身体,健康最重要。农村虽然工作很忙、很艰苦、待遇也不高,但魏荣寿表示,自己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乡村医生,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去。
魏荣寿的事迹感动了周边的人,成为山村佳话,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了他的事迹。
田德明:为还65元借款历经29年苦寻债主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15
田德明,公交公司驾驶员。岳阳人田德明跨越三个相隔千里的城市,历经29年终于把65元路费交还恩人吴建设手中,为这段曲折动人的还钱之旅画上句号。
29年前,田德明出差石家庄突遇急事,晋江磁灶人吴建设伸出援手,借其65元作路费回家。11年前,为了还钱,田德明来到晋江寻找恩人,并留在晋江打工。如今,在媒体的帮助下,田德明已经和吴建设联系上了,29年的寻恩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87年,田德明在岳阳市一家公司当业务员。当年6月,他在去往石家庄出差的火车上认识了磁灶人吴建设。巧合的是,三个月后,两人又在石家庄一家招待所相逢。特殊的缘分让他们亲如兄弟。后来,田德明处理完事情急着回家,却发现身上钱不够,如果要单位汇款,还要等上一个星期。吴建设看出他的为难,二话不说掏出65元,要知道,这在当时相当于田德明一个半月的工资。田德明执意要吴建设留下地址以便过后汇款,吴建设笑着说:“我们这么有缘分,以后出差遇到再还我不就行了?”然而,田德明清楚,这65元可能是吴建设身上所有的钱了,他一再推辞,可吴建设连连说没关系,还有余钱,田德明只好先接过钱赶回家里。
回到岳阳,怎么还上那65元,成了田德明的一桩心事。在公司下岗后,田德明和妻子在外做小生意、打工。2004年,田德明夫妻两专程前往福建,一心想着把钱还上。由于过了十几年,晋江变化很大,当时给的地址已经不存在了,田德明在晋江找了一圈,还是没找到吴建设。当时他心想,就留在晋江吧,一来做点生意,二来继续寻找吴建设。于是,两人都在晋江当起了公交司机,一待就是十几年。
在晋江,田德明开的是从青阳到磁灶的15路公交车。每当停车的空当,田德明都会询问乘客是否认识吴建设;在公司里,他也拜托磁灶的同事帮忙寻人,可惜一直没有收获。有很长一段时间,田德明只要看到上车乘客长得像吴建设的,他就叫声“吴建设”试探,也因此遭受不少异样的眼光。
去年5月,一直寻人未果的田德明,在妻子的鼓励下,拨打了媒体的新闻热线,《泉州晚报》、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先后报道了他的还钱之旅,在媒体力量帮助下,田德明联系上了在外出差的吴建设,两人还约定,等吴建设回晋江再续友情。
田德明说,找到了吴建设,压在自己心里二十几年的重担终于可以放下了。在他心中,重的不是那65块钱,而是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信任,如果不是为了找到恩人,他的日子本可以安逸很多,但他觉得做人应该守信用,才会活得安心。
201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27年还款路》、《27年前借款65元为还钱苦寻债主》为题,对田德明寻人前后进行详细报道。
蔡一隆: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高尚情操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13
2015年4月的一天,莆田男子小许在参加第四届莆田市草根春季篮球联赛中,小跑后退时不慎仰面摔倒,这一摔竟引起心跳呼吸骤停,差点就要了他的命。幸好在球友当中有一名涵江医院的麻醉科医生蔡一隆,对小许采取了急救措施,救回了他一条命。
当天,在打完一轮进攻进行回防时,小许倒退着小跑向自家半场,其间不小心自己绊到了自己,摔倒了之后就没起来。“摔倒之后就失去了意识,什么都记不得了,醒过来已经在医院了。”小许说,事后现场的队友告诉他,见他倒地之后没起来,大家赶紧过来看,结果发现他的嘴唇发紫、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甚至没有了呼吸。危急时刻,和他们队进行比赛的一名球友站了出来,他就是涵江医院麻醉科的医生蔡一隆。蔡一隆先是脱下自己的球衣给小许扇一扇,见小许的情况变严重,呼吸没有了,瞳孔都放大了,小便也失禁了,赶紧对小许进行心肺复苏,朋友黄先生也对着小许进行人工呼吸,并帮他将嘴里的呕吐物吸出来。过了一会儿,小许突然长舒了一口气,嘴唇也恢复成了正常颜色。随后,小许被急救车送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原来,人体后脑位置有一个神经中枢,受到剧烈震荡就会导致心跳和呼吸骤停,此时如果没人进行紧急施救,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当时小许已经瞳孔放大,大小便失禁,从医学来讲已经属于死亡,如果再拖个一两分钟,就算救回来也会成为植物人。年龄不到40岁的蔡一隆已经当了近20年的麻醉师,麻醉师在医院里的工作经常就是抢救呼吸和心跳骤停的病人,懂得的急救技能较多,当时如果不是他挺身而出及时抢救,小许的命恐怕早就没了。出院后,小许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携全家老小一起送到医院,衷心表示感谢。
在当今老人跌倒无人敢扶,人们遇到小偷、抢劫侧视不理,整个社会风气好象都变得冷漠的氛围下,是什么动力让蔡一隆在球友遇险的紧急关头不计后果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的的行为凸显了人性的光辉,向社会彰显了一股正能量,诠释了当代医务人员“医者仁心、大爱无畏”的高尚情操。他的事迹受到了海峡都市报、湄洲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
巫金春:在抗击台风中积极主动作为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2-06
巫金春,现为永春云河白番鸭保种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他在抗击台风“莫兰蒂”中乐于助人,主动当好联系员、劝解员、运输员、守桥员。
主动当好联系员
台风“莫兰蒂”来袭,巫金春因道路溜方堵路,无法驱车上山看望住在龙坑山上有老母亲、4个工人和1万多只鸭子,加上通讯中断,他只能回去再想办法。路上途经美升村,看到洪水暴涨,美升大桥下桥洞已经被一大丛的竹子堵住,随时可能漫上桥面,车辆行人还在行走,很是危险。他联系镇干部一起前往查看险情,帮助现场设置了警戒线,封锁大桥。“大水很快就漫上了桥面,还好及时处理了,没有巫金春的帮忙,就麻烦了。”郑卫国说。“东关桥肯定很危险。”有着多年建筑经验的巫金春又建议郑卫国去查看下,于是两人驱车来到东关桥边,只见从上游下来的洪水来势凶猛,桥上有许多附近的群众在观看。“洪水越来越大,水位慢慢上涨。”巫金春向郑卫国建议,一定要马上疏散桥上人员,转移周边村民。
主动当好劝解员
“巫金春就帮着我一起劝离桥上围观人员。”郑卫国说,他还驱车叫人来帮忙,并与派出所、镇村干部一起设置警戒线,转移群众。“东关桥不能经过,溪对岸的群众也要转移。”于是巫金春又载着郑卫国等人绕经邻近的东平镇轻工大桥,走了10多公里。到了溪对岸,溪边的村民们不愿意转移。“因为他与村民比较熟悉,所以他去动员,效果很好。”镇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动员,巫金春也帮着动员。很快,在他的协助下,转移了溪边9户村民。
主动当好运输员
见到有个老人长期瘫痪在床,需要担架才能转移,因为通信中断,巫金春又驱车到镇卫生院叫来120救护车帮老人转移到卫生院。午饭时间,他又帮忙送餐给抗灾工作人员。许多村民都被转移到应急避灾点东关中心小学,下午四点多,需要开始做饭给大家吃,巫金春又和村干部一起忙着买米、买菜。“那天我就负责跑运输,来回10多趟。”到晚上11点多,巫金春才回到家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去避灾点帮忙。
主动当好守桥员
巫金春既帮忙拉起警戒线,也帮忙守着桥尾,防止村民进入危险地带。
直到16日下午,巫金春才抽空带上米、蜡烛等物品,走到他的白番鸭基地,查看受灾情况。结果发现道路溜方、水塘被大水冲垮,鸭舍倒塌,1万多只鸭子损失过半,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那时,他是可以走路上山去基地的,也可以挽回一些损失,但是他只顾着帮忙转移群众了。”郑卫国对巫金春的义举很是赞许。20日,前往龙坑社区道路疏通了。“路通了,就可以好好整修下基地。”虽然受损严重,但巫金春相信可以重整旗鼓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