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亚娥:初学游泳的妇女智勇营救两名溺水少年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4-28
奋不顾身抢救溺水少年
“亚娥真是好样的,救了两条人命!”前一段时间,两名少年溺水面临死亡危险,正当围观人员犹豫不决、踌躇不前时,年已50岁的欧阳亚娥不顾自己水性不佳,奋不顾身,爆发“洪荒之力”,一人勇救两位少年,在社会传为佳话。
8月21日上午,欧阳亚娥在家里看完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的奥运会决赛电视直播后,备受振奋。下午6时许,九龙江水仙花大桥下游段,初识水性的欧阳亚娥和往常一样来到江边游泳。“女排夺冠后,郎平首先感谢漳州女排训练基地,这回咱漳州又出名了。”她一边与相识的泳友兴奋地谈论着女排夺冠的喜悦以及作为女排娘家人的骄傲,一边准备妥当,带着泳具正低头试水温刚要下水。“救命啊——”一声突如其来的呼喊声令她抬起了头,一看,离她近10米远的江面上,两位少年正手拉手拼命挣扎,其中一人不时沉入水中,另一人试图努力拉起同伴却力不从心,情形越来越危急,如不及时解救,俩人有可能一起溺亡。
“哎呀,快救人!”欧阳亚娥来不及多想,马上抓起游泳圈跃入水中,冲向俩人,边游边冲他们喊道:“孩子别怕!阿姨来救你们。千万不要把头沉进水里,我马上到!”亚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游到俩人身旁,迅速将泳圈递过去。看见救命稻草,俩少年慌乱地抓住泳圈,泳圈承受不了三人重量,三人随即向下沉。“不好!”欧阳亚娥心里一惊,急忙大声对俩人喊道:“不要慌,冷静!”并一把抓住黄某往上拽。慌乱中的黄某、巫某却本能地乱抓乱蹬,亚娥身上不知被蹬了多少次,头发更是被扯了好几回,一心救人的亚娥却浑然不觉。“不要慌,坚持住,我一定把你们救起来。”几番折腾浮沉后,摆脱纠缠的亚娥浮出水面,急忙拿住泳圈一把扣在情况比较危急的黄某身上,缓解他的险情;并安慰巫某镇定下来,逐渐恢复体力。随后,亚娥一边带着黄某奋力往岸边推送,一边提醒尚有余力的巫某跟在她身边,顺着水流慢慢游向岸边。
“当时一心想着一定要把他们救下来,过后才发现,自己浑身上下到处都痛,多处乌青,头发也掉了一大片,不过该出手时就出手,救人时我不会多想!”欧阳亚娥豪爽地说。那时她精神高度紧张集中,看着两个孩子被岸上人拖上去后,她全身几乎虚脱,被水流冲走了200多米才得以上岸。上岸后,人们纷纷为她鼓掌喝彩。
原来,刚满16岁的初中毕业生黄某、巫某,当天相约前往九龙江游泳,没带游泳圈。游泳过程中黄某筋疲力尽,慌乱下失去游泳能力,身体逐渐下沉,同学巫某忙施以援手,但势单力薄,情形危急。当时附近有一位老人在游泳,他们也曾向其呼救,没想到老人反而游走离开。正当俩人绝望之时,欧阳亚娥及时救了他们。
“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阿姨的救命之情,你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绝处逢生的俩位同学说。
挺身而出搭救他人传递正能量
亚娥平时经营一家食品小铺,为人富有爱心,常热心帮助他人。3年前,她曾经及时在小区救过一个因失恋而割脉自杀的青年,还路见不平,劝阻一起拔刀相斗事件,却从未对人提起。
3年前,在其小店边,18岁的男青年小陈因为失恋,当着女友的面割脉自杀,当场鲜血喷涌而出,现场的人惊呆了,亚娥挺身而出,劝说女友搀扶小陈赶往医院,在遭到有司机拒载后,亚娥机智地对女生说:“我们挡住他受伤的手,不要让的士司机看到,如果再拒载,他可能活不了。”这位男青年最终得救并走出了情感困惑,与亚娥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还有次她外出散步,在小区门口附近碰到一位中年人和年轻人因车辆相撞发生摩擦,年轻人挨了对方一拳倒在地上,她勇敢地上前拦在他身前,阻止中年人继续殴打。不想随后年轻人爬起来,从车里拿出一把长刀,要追打中年人,亚娥又急忙大声喝止住年轻人,劝说他放弃不理智行为,制止了一起可能发生的流血事件。
“这些事本来没必要讲,这次说出来,是觉得现代社会太需要正能量了。”今年50岁的亚娥与记者交谈过后,又在给记者的微信留言中说:“不顾危险的老查某(闽南话:老女人)冲出去了,早上女排得了金牌,傍晚老查某救了两条人命,也像是得到了金奖、金牌!”
水性不好却敢于见义勇为,“亚娥救人”的勇气不亚于“飞蛾扑火”,不过她却有着飞蛾所没有的机智,我们不禁要为亚娥勇夺生命“金牌”的义举大声喝彩。
黄志河:年轻教师信守人间的真爱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4-24
黄志河,男,汉族,1987年4月生,建瓯市第一小学体育教师,2009年毕业于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过去现实生活中,不乏听到见到一些年轻恋人在婚前海誓山盟,当发现或遇到对方患重病时,往往“无情地”断然分手离去,留下的只是让人感叹婚恋在“现实”面前的脆弱。可在闽北芝城却有这么一位80后的年轻教师信守人间的真爱,以行动诠释着他对婚恋对事业的真情和美德。
2010年黄志河妻子陈芳在婚前婚检查出肾病尿蛋白3+隐血3+,对这忽如其来的病情,黄志河想的是如何让陈芳继续开心,尽快治疗,他依然不离不弃与妻完婚。婚后几年来,他不断奔波于福州总院及建瓯市立医院,只为妻子能早日康复。为了能更好的有针对性治疗肾病,医生建议做肾穿手术确诊肾病类型,2011年8月在福建省军区总院做的肾穿手术,确诊为IGA肾病综合症。手术后黄志河之身一人在医院照顾妻子所有的生活起居,一住就是15天。出院后虽然不断的药物治疗,几年下来病情仍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2014年妻子病情加重,进一步恶化成尿毒症,每天只能靠腹膜透析来维持生命。家境一般的黄志河为了给妻子延长寿命,减少看病的成本,在省立医院自学腹膜透析操作。为了避免妻子感染,严格遵守无菌观念,每隔六个小时为妻子做腹膜透析。六年来黄志河精心照顾妻子,仅腹膜透析液就用了三百多箱,而且没有一次感染。
每当亲朋好友问起他累不累时,他总是笑着说:“我妻子是自家人,这是我应该做的,真的没有什么。”黄志河回忆起当时妻子一个月的药费近六千元,愁坏了家人。每天四次的腹膜透析,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黄志河不得不去外面挣外快,为妻子挣的更多的钱治病。由于尿毒症造成肾功能散失,每天的六点、十二点、十八点、零点准时为妻子做腹膜透析,这样的工作对黄志河来说是每天的必修课,他从来也没有对妻子有过怨言。
在努力妻子减少痛苦的同时,黄志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同样努力工作,不影响教学,一丝不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他的座右铭,他在工作中,坚持诚实敬业,做到加班加点不叫累、取得成绩不骄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做到不迟到,不旷课,除特殊情况外,他是不会随意请假的,甘当教育战线上的“老黄牛”时时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其他要求进步的教师和学生。与同事相处时,总是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同事;无论参加什么集体活动,他始终积极主动,不计得失,勇挑重担。
黄志河说:“其实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只不过,我这个人有点倔,不服输,不愿低头而已。”!多么质朴的话语啊,这饱含着哭中作乐、勤劳质朴、豁达乐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相信在困难中站起,只手也能撑起一片天。
黄双烈:医者父母心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4-19
黄双烈,1987年7月参加工作,现就职于涵江区白沙卫生院。黄双烈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服务患者,深受医院的领导同事以及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受他救助过的人成百上千,没有出现过一例医患纠纷,没有受到一位患者投诉,有的只是患者及其家属对他的无限感激之情。
黄双烈出生在农村家庭,当时的乡村医疗条件极其有限,所以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为自己的家乡做点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成功考上了福建省妇幼卫生学校,并如愿的当上了医生。1987年7月,他分配到白沙卫生院工作,第二年,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到澳柄村白沙卫生院分站驻村行医,为的就是更方便群众就医。这一呆就是5年,这5年里,他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患者有需要,都会背上医疗箱,风雨无阻地为病人医治。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尤其是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几十年来,他以维护农民的健康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勤勤恳恳地工作,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1992年的一天,一个3岁的小孩在蘑菇房玩耍的时候不小心被电到了,小孩全身电伤,嘴唇乌黑,眼看命悬一线,其父母哭天抢地,已经慌了神,还是在邻居的提醒下打算送去医院。当时交通不便,距离卫生院有十几里远,送去抢救根本来不及。正好黄双烈下班路上,他听到哭叫声,过去一看,通过简单了解情况,马上就进行了抢救措施。先是人工呼吸,然后从随身携带的医疗箱里取出银针对小孩进行针灸,经过了十几分钟的抢救,孩子终于“哇”的一声,发出了声音,黄双烈也长舒了一口气,孩子的命总算保住了。他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一同把小孩送到医院,交到急诊医生手里,才放心离去。前年,已经长大成人的那个小孩,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请他出席,他希望他的救命恩人能够见证自己的幸福。
1998年的夏天,一位村民在田间劳作时突然狂吐鲜血,本想送去医院,谁知一挪动就引起大口吐血,他的家人赶紧跑去找黄双烈。正值午休期间,他一听说情况,马上背着医疗箱就跟着去了田间。经过初步检查,该村民是胃出血,黄双烈就地为村民打起了点滴,山里的医疗条件有限,必须送去大医院才行。而当年的交通又极其不便利,经过多方求助,才找到一农户家有拖拉机的愿意送他们去涵江医院。为了保障患者路上的医护到位,黄双烈随车一起前往。拿到抽血检查单时,该村民的血红蛋白只有2g(正常男性血红蛋白量为12—16g),涵江医院的医生说幸好黄双烈的救护及时得当,不然就算马上从山里送过去,加上一路颠簸,估计命也保不住了。当天下午,黄双烈还有排班,他不想麻烦他人,也没有请假,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从涵江徒步走回白沙卫生院。到达卫生院时,自己却中暑发烧39度多,在挂瓶好点的情况下,又坚持开始了下午的工作。
对于他来说,这些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就是在做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
陈英强:让留守老人健康不孤独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4-10
首创“爱心厨房”,为村里留守老人定期团聚搭建平台,做一缕村民心灵的暖阳。
陈英强是个“热心肠”,质朴善良,乐于助人。父亲是位德高望重的人民教师,母亲原是妇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父母为人善良,人人称道,在村里有口皆碑。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陈英强从小就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
1970年,陈英强为改变农村缺医少药面貌,放弃了工农兵上大学、招工招干、进城开诊所等大好机会,毅然加入“赤脚医生”队伍,以毫不利已、专门为人的精神鞭策自己,扎根高山、艰苦奋斗,不论严寒酷暑,雨天黑夜,哪里需要他,他就随叫随到。有一个台风天的夜晚,狂风大作、暴雨磅礴,村里的山路泥泞不堪,同村的一户老人家身体突发不适,陈英强赶忙背着药箱,冒着大雨,趟着大水连夜到村民家为他检查诊治,这样的“风雨出诊路”,对陈英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能够为家乡群众及邻村病人、留守老人缓解病痛是他默默坚守的动力,在农村一线坚守40多个春秋,为留守老人默默奉献,陈英强被村民誉为“戴云山下的‘白求恩’”。
2012年,陈英强被推选为猛虎村老人协会会长。猛虎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48名,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生活单一、孤独、精神空虚,需要有人抚慰、关爱。陈英强看到这种现状,决心当一名全村留守老人的守护者,为丰富老人晚年生活做点贡献。在赤水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支持倡导下,陈英强带头捐资,开创了全县独一无二的“爱心厨房”,确定每月2号、17号为聚餐日,每年举办爱心午餐28场,“爱心厨房”成为连接老年人情感纽带的重要载体,逐渐演变成老人们的生活之约。活动成效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县委组织部、宣传部选派陈英强到全县十八个乡镇宣讲“爱心厨房”的成功经验,带动全县老人活动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陈英强以雷锋、白求恩为榜样,几十年如一日,为广大社会群众、留守老人、病人做了不计其数的好事,将微薄的收入悉数捐献给需要帮助的人,也许数目并不算多,但爱心却是无价的,陈英强助人为乐、甘于奉献的举动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更激发了社会正能量。
2015年,陈英强被评为第四届德化县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邹高贤:十三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子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4-07
他曾获漳州供电公司“创无违章”红旗先进个人;漳州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华安县供电有限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华安县供电有限公司城关运维站的值班长,助人为乐。十三年如一日,他一如既往照顾贫困单亲家庭孩子,无私助学,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人间大爱。
1996年,邹高贤还是华安供电公司高车变电站的值班员,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变电站所在的高车乡前岭村陈姓夫妇,夫己病死,剩下老伴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无着落,孩子更是面临辍学的困境,邹高贤立即产生资助念头。虽然当时他的工薪才三、四百元,但他毅然决定给那农妇寄去了200元,支持孩子上学读书。
正是这次善举,增强了邹高贤乐于助人的决心。过后,他每学期开学前都按时将200元、300元的资助款送到陈家儿子陈文强的手中。
1997年8月,他调回城关变电站工作,但他资助陈文强的行动从未中断。“尊敬的邹叔叔:……非常感谢您无私的帮助,您让我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您对下一代的关爱。您就像甘露一般滋润了我的心,使我对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给了我一份鼓励,让我在学习上更有冲劲……”这是陈文强写给邹高贤的感谢信。
2002年,邹高贤的女儿开始上小学,日益长大的孩子也不能和父母睡在一起,邹高贤面临买房子的困境。看房、筹钱、装修……纷繁复杂的事情丝毫没有打乱邹高贤的助学计划。邹高贤趁着变电站倒班休息时间,带着刚买完装修涂料剩下的150元,来到陈文强就读的华丰中学,将钱全部给他当生活费。
2008年,陈文强考上了大连海事学院,高额的学费曾经一度让他想放弃继续求学的念头,邹高贤得知这一情况后,邀请陈文强到他家住下,并与他促膝长谈,鼓励他放下压力,专心读书,让他重试信心。之后邹高贤带着陈文强办理了助学贷款,让他彻底放下了学费这个包袱。
除了资助陈文强读大学,邹高贤还经常帮助前岭村的孤寡老人,遇民俗节日,都热心给老人送时令食品和自作的纪念品,如清明果、粽子、汤圆等;每到春节,热心给老人送春联、贴春联,还给老人送年货和红包。
2015年,得知华安县华丰镇高石村要建设文化中心,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邹高贤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将原本要给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的2000元生活费捐赠给高石村部。
“平常微信上看到有困难的人在筹集药费,高贤就是不认识对方,也会通过微信转300元、500元给人家……”高贤的同事介绍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邹高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响了一曲《爱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