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泉:甘当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31
创办红色山庄。王瑞泉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的父亲王志海曾是中央苏区地下交通站的交通员。有一次,王瑞泉和他的父亲聊革命战争年代故事时,颇受启发:新时期青年人最缺的就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经济建设越发展,父辈的革命传统就越不能丢。这不仅仅有助于防止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更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这以后,他的心里就滋生出传播红色文化,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念头,并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自此,开始了他探索红色文化的新道路。
2005年2月,他的父亲王志海过世,让他更加坚定了建设红色文化阵地,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念。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创痛和经济压力自筹资金开始了红色山庄纪念馆建设。经过6年多的努力,投资200多万元的红色山庄初具规模。2011年8月1日,红色山庄被授予“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暨“红色交通线”展览开展仪式举行时宣告正式完工。目前,红色山庄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有红色老人传奇陈列室、革命根据地古田室、后田室、瑞金室、云海室、“红色长廊”、“红色交通线”等展览室。拥有5000多册红色书籍,展示的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闽西将军及其他王志海保护的领导同志相关事迹,还有原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站王志海同志在地下交通站工作的简况。红色山庄的建成,为他传播红色文化迈开了第一步。
甘当红色讲解员。王瑞泉充分发挥红色山庄阵地作用,不断扩大红色山庄的影响力,为传播红色文化提供了阵地堡垒作用。创办红色山庄后,各机关单位、中小学、老同志及有关领导纷纷前来山庄参观学习。他总是免费为前来参观的人员讲解,当起红色义务讲解员。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山庄阵地作用,他在红色山庄每个交通站之间,种植豆角等普通农家菜,放养家禽,把红色教育和农家乐有机融合,使游客在享受休闲快乐的同时,又了解了闽西革命历史。目前,参观红色山庄接受红色教育已达50多万人次,王瑞泉义务讲解200多场次。他还积极利用红色山庄纪念馆支持闽粤赣边革命史纪念馆建设,使闽粤赣三地的红色文化能更好地得到传播。2013年,以红色山庄名义向闽粤赣边革命史纪念馆个人捐款3000元。
参与红色学术研讨。自创办红色山庄后,越发感到文化水平有限,但他不气馁,从而开始认真专研中国革命历史及闽西革命历史。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收集整理各类历史资料、书籍,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为了提高革命史学术水平,他积极参加有关中国革命史的各类学术研讨会。近年来,王瑞泉参加了中央苏区与党建理论研讨会、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学术理论研讨会、新泉整训学术理论研讨会、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发布81周年研讨会等等。同时,他积极承办以闽西革命史为主题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以请进来的办法邀请闽粤赣党史研究专家来山庄参观指导。2014年11月,他承办了全国首届“闽西工农通讯社与‘红色交通线’暨85周年学术理论研讨会”,让全国各地更多的人了解了闽西革命历史和“红色交通线”。2012年,王瑞泉当选市政协委员后,还先后撰写了《关于对闽西红色山庄民办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国家扶持的建议》、《关于龙岩博物馆其他专题陈列应抓紧设立、开放的建议》等议案。
目前,红色山庄纪念馆已成为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学习参观点和民间旅游景点,先后被省、市党史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定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党史育人工程基地”、“革命史教育基地”、“传承革命历史教育基地”。王瑞泉本人也于2009年被评为龙岩市党史优秀宣传员。他的事迹于2011年11月被中国纪检监察报本报专稿《红色情缘》向全国推广。2012年1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福建龙岩:老区农民的红色纪念馆》。
王松英:不离不弃任劳任怨地照顾瘫痪丈夫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26
王松英今年64岁,是涵江区涵东街道塘北社区一名普通妇女,长期在家做鞋面手工,维持家庭生活补贴,全家过着平静幸福生活。2006年,丈夫在外打工过分劳累,突发脑溢昏迷不醒,送往医院抢救,命保住了,但全身无法活动,经过多方治疗,花了很多医疗费,最后还是成了终生瘫痪的植物人。丈夫生活无法自理了,只有王松英一个人在丈夫身边细心护理照顾他。那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这个原本过着平静生活的家庭。
王松英的丈夫瘫痪后,全家的生活重担落在了王松英一个人身上,儿女们在外打工,家中只有瘫痪卧床的丈夫和年幼的孙子。每天天还没亮,王松英就出去买菜,要一直忙到晚上半夜才能睡觉休息。照顾一个瘫痪病人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繁重的,王松英每次都要挑选新鲜的绿色蔬菜和容易消化的食物,每餐都要另外做丈夫喜欢爱吃的可口饭菜。饭做的干了他咽不下,稀了又会被呛着。每隔两小时就要喂一次,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一口一口细心地喂他。王松英的丈夫长期无法活动,大小便失禁,拉尿、大便都在床上,每天都要给他清理十几次,床上的尿布、被单每天都要更换很多次,每天都要给他细心擦身护理几次,还要每天坚持给他按摩、翻身很多次,让他能够舒服地躺在床上,她对丈夫细心照顾,丈夫身上都未出现褥疮。邻居和亲戚朋友,只要一提起王松英,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少有的贤妻良母,但她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一个妻子的责任。”
王松英对丈夫的细心照顾不但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上。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和丈夫谈心,把外界新鲜时事都要讲给他听,看电视也选他最喜欢看的电视频道。王松英觉得,丈夫的精神愉悦了,思想上就不会觉得空虚,对生活就会充满信心和热爱,身体状况才会越来越好。王松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孩子们,子女们在外地经常会打电话回来问候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中也会经常抽时间回来看望他们,每次都会带回很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和物品,子女们的关心和孝顺,王松英感到非常满足和自豪。
王松英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美德。她们全家人互相关心,和睦相处,生活充满了欢乐,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林兰英:让人羡慕的五好家庭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26
林兰英,1972年3月生。古田县平湖镇乔洋村村支委、妇代会主任,一直以来她坚守着为人女、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原则在生活中孝敬老人、爱护幼小、团结邻里、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中专毕业后先后在前进、山头顶、溪州等村担任民办教师,如今经营着一家打印店,并积极投入村集体事业,担任村支委、村妇代会主任。家中有一位九十一岁的婆婆,一位七十多岁的母亲,一家五口人。她自始至终坚持着:
孝敬父母、家庭和谐
她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辛勤哺育自己,如果对自己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道报答,不知道孝敬,那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没有道德可言的。林兰英父亲早年过世,就把母亲带在身边,母亲早年劳碌落下一身病痛,她公公早几年过世,婆婆已经九十一高龄,老人毕竟岁数大了,眼睛耳朵都有毛病,一有感冒咳嗽,她都不敢怠慢,日夜观察,唯恐病情扩大。她每天下班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看两位老人,陪她们看电视,跟她们说说话,老人高兴时也会说上几段往事,虽然已经听过无数次了,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听,微笑着同老人一起慢慢回忆,她说她知道,谈论什么并不重要,回忆对于老人是一种快乐,老人不但会从中得到满足,而且能让老人多动脑,这样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有利于今后与老人的沟通,更能及时了解老人的心理。通过跟母亲、婆婆聊天的方式时时慰藉她们的心灵,让老人们心情愉悦。勤换洗老人的衣服、被褥,把老人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她经常告诫儿子:“孝顺老人不光只是敬孝,最重要的是要顺老人的意,并且孝顺父母不仅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教育后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亲历亲为,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做好孩子的榜样”。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孩子也懂得了孝老敬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想着与老人一起享用,更欣慰的是在他们工作忙时孩子也都会主动照顾好两位老人。
兄妹团结、妯娌和睦
她娘家四娘家4姊妹,婆家6姊妹,堂兄弟姐妹无数,都已成家,兄弟姐妹和姑嫂、妯娌之间团结友爱,现在虽然都已经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是分家不分心。每当谁家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她总是要召集和组织其它兄弟姊妹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法,特别是对待老人问题上,他们夫妻总是以身作则,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由于母亲和婆婆跟着他们家,更多照顾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他们的肩上,但是她认为把两位老人照顾好,让他们有一个快乐幸福的晚年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是必须要去做的,所以总是竭尽所能的照顾老人,从来不会因为哪个兄妹为父母做得少等,这些事情而不高兴。俗话说得好,您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人心换人心,她兄妹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因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在对待孝敬老人以及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她一直本着吃亏是福的态度,这也是她处好兄妹、妯娌关系的制胜法宝。所以娘婆 2 家姊妹谁家有事都是要找的第一个人就是她,四邻总是羡慕她们这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孝敬老人后的内心的满足。
邻里团结、助人为乐
她家住在乔洋村,在镇里算个大村,她们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着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把邻里关系处理得很不错。2013年被选为村委,担任村综治委员,2015年被选为村支委,担任村妇联主任,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即使再忙村民或其他人找来要帮忙调解纠纷、写合同、协议、或家庭困难要申请低保等等,因即使再忙也要加班抽间帮他们处理好,村里的妇女因病或家庭困难都会来找她,长此以往熟识或不熟识的人都找她帮忙办事,只要她能办到的她总是竭尽全力帮忙,因她是开办打印店遇到有困难的老人、小孩来办事经常是无偿帮忙做好,她总是认为能帮得到的一定要帮人把事做好,正因为这样一年四季都在忙,连出去走走的时间都没有,因为除了工作和照顾家人她还要帮助许多人办事。她就是这样一个热心,实在的人。
鞠琴:无私奉献扎根乡村教育30多年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17
爱心付出,让孩子们格外温暖
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让她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心,真诚相待,那么就一定能够得到同学们的爱戴。她的成绩证明了,她是一位深受学生喜欢,家长信任,领导放心的好老师。
有爱皆可能。走进她的班级,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不管多淘气的孩子,只要到她班上,不出两个星期就能脱胎换骨。有些老师感到奇怪:怎么那些淘气包一到鞠老师的班,就没工夫淘气了呢?哪怕是六年来已习惯不做作业的钉子户,经过两三个星期就能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了,人也精神多了。每当看到这些,很多老师就会竖起了大拇指说:“还是鞠老师有办法啊”!恐怕只有鞠老师自己知道为此她付出了多少。
特别是每届学生临近毕业时,她每天要挤出15分钟的时间,为同学们缓解压力,树立信心,保证他们以健康、快乐的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由于天气炎热,同学们很容易疲劳,鞠老师就亲自泡制防暑茶,拿到同学们的面前。有的同学惊讶地说:“应该是我们学生为老师端茶,哪有老师为我们送水的呢?”还有的说:“老师就像我们的保姆。”是的,为了学生的健康,为了学生的学习,她甘愿做他们的保姆!
亲情补偿,让留守孩格外幸福
上世纪90年代,沙溪乡村民涌出国门,在外经商或务工,沙溪乡成了一个新崛起的侨乡。留守孩逐年增多,这些孩子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缺乏父爱母爱。亲情的缺失,使得这些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1998年,沙溪中心小学开始注重留守孩的教育,于2000年以书面的形式探究省级“构建华侨二代工程”课题,鞠琴就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为及时了解留守孩的内心世界,她经常翻阅相关的心理教育资料,并于2003年暑假自费赴南京参加国际心理学培训。
有的节日,鞠老师还邀请留守孩子到家中,和他们一起择菜、包客秋包,由爱人掌勺,为孩子们烹制可口的饭菜。有时,哪怕是一锅简单的面条,都会令孩子们幸福无比。每个孩子的生日,她牢记心中,每逢生日,孩子们就开心不已,因为能听到生日歌,听到老师和同学的生日赠言。
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努力成才
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们尽快成才。作为一名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鞠老师积极探索教研之路,学生喜欢上她的课,教学效果明显,她指导的学生在县级以上的作文竞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中屡屡获奖。
乡村教师,奉献爱心,收获美好。有的孩子上中学后,在作文中还写道:“我渴望带鞠老师一起上中学。”国外的孩子则说:“爱心妈妈,您别上班了,我们养您一辈子!”……多少年来,她每周至少牺牲三个午休时间,接待利用中午回来谈心的中学生。
如今网络发达了,每毕业一届学生,就创建一个QQ群,至今她仍与遍布全球多个国家的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甘当他们的人生之师。
“虽然辛苦,但我付出,我快乐!”这就是鞠琴,一位乡村女教师的精彩人生!
林诸伙:船运老板勇救落水战士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10
2016年7月9日,尼伯特台风携狂风暴雨登陆福建。当天,林诸伙接到市海事局的避灾通知后,将自己经营的帆顺船运公司所有船舶都停靠到了闽江清溪口东方号码头内避风。12时55分,林诸伙在码头接到公司名下闽福州货(0396)号船长电话报告,说发现江面上有两个落水人员从梅溪河流漂出。接到电话后,林诸伙马上要求船长驾驶货船立刻出航进行营救。当时江面水位暴涨,水流湍急,满江面都是家具、竹墩、油槽等漂浮物,船长有些担心,对林诸伙说,这样的天气和江水状况,出航营救是非常危险的,弄不好自己的船都要出事。那艘货船价值200多万元,万一有什么闪失损失可就大了。在江面上行船10多年,林诸伙何尝不知此次出航的危险,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还是坚决命令船长立刻驾船出航,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人救起,并强调说一切责任和后果由他一人承担。在林诸伙的坚持下,船长翁财顺打消了顾虑,立刻组织船员启动货船向发现落水人员的地方驶去。到达落水人员附近后,由于水流太急无法抛锚,船无法顺利停下,大家正着急时,林诸伙指示船员顺着水流将船开到闽清大桥下方利用桥墩阻挡水流,再让货船掉头将船舷有楼梯一方靠近落水人员,从船舷楼梯边下水营救,终于在闽清大桥下将一名落水人员救起。从落水人员口中得知他们原来是参加抗洪救灾的某部战士,在救灾途中被洪水冲走。此时货船螺旋桨被江面上的漂浮物缠住卡死,造成一台发动机损毁,船开不动了,而另一名落水人员又往下游飘去。林诸伙当机立断,立即让船赶紧往下方建兴码头靠拢,又派公司的另一艘船快速出发营救另外一名落水人员,终于又在建兴码头下方将另一名落水人员救起,把他安全送到码头后交给部队人员。在救起两名落水战士之后,林诸伙又带着他们协助赶来的部队官兵,在江面上搜寻第三名落水战士刘景泰,一直搜救了两天才无奈返回。
在救起了两位落水战士后,林诸伙和5名船员成为当地群众交口称赞的英雄。7月14日,陆军第31集团军副军长洪江强少将来到帆顺公司,送来一面绣有“福建好人,一生平安”的锦旗和慰问金,向林诸伙以及参与救人的船员表示感谢。当地驻军和政府也几次组织人送来慰问金,表彰他们的行为。面对接踵而来的赞誉,林诸伙却显得很淡然,他觉得在他人面临困难之时,及时伸出援手是每个有良知、有公德之人都应该做的事。事后,林诸伙自掏腰包修理因救助落水战士中被损坏的船,并且主动把全部的慰问金捐给了闽清县灾区人民,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何坤华:传承爱心小善大爱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5-05
今年,百年不遇的洪灾给闽清人民造成了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在该团队向闽清灾区民众赈灾时才发现,何坤华作为薛建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已经默默救助灾区刘燕钦一家近7年多时间。 7年前,刘燕钦爱人得重疾,与何坤华患病的哥哥住同一病房。看到他们特别困难,他毫不犹豫地帮助他们。2013年刘燕钦丈夫身故,留下孤儿寡母,何坤华夫妇依然默默无私资助。
7月的洪灾,让刘燕钦唯一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被大水冲毁,身在云南的何坤华时刻牵挂灾区,牵挂着刘燕钦一家的生命安危,他连续三天拨打刘燕钦手机,由于通讯中断无法联系上,何坤华心急如焚。三天后得知刘燕钦房子倒塌,他立即与团队进坂东镇赈灾,转交10100元爱心款给刘燕钦。另外,他还买了1000件矿泉水和一万元的八宝粥、方便面等捐赠给闽清受灾民众。
10月19日,回到家乡的何坤华带着妻子跟随福清市老龄办及助老爱心志愿者团队来到闽清,他拿出4.5万元现金,捐助灾区150个五保户,给予每人300元的慰问金。后徒步数里来到默默支助7年的刘燕钦家,见到大恩人何坤华夫妇,刘燕钦禁不住流下滚烫泪水,何坤华夫妇握着刘燕钦的手说:你是个非常坚强的妈妈,受苦了。随后何坤华又拿出一万元现金塞到刘燕钦手里。在他的无私捐助下,刘燕钦的两个孩子一个考上福建医科大学、一个考上闽清一中。
龙田镇上薛村的薛章国,已经受何坤华帮助3年了,其老婆、女儿、儿子都是精神疾病患者,何坤华一直支付他们的医药费。经过治疗,薛章国的女儿能上街买菜、做饭洗衣,跟之前与猪狗睡一起的她判若两人。日前,何坤华来到薛章国家,第一次见到恩人,一家人热泪盈眶地一直喊着谢谢恩人!
多年来,何坤华救助过本村精神疾病患者何庆,还定期每个月给予500元生活费;他还帮助村里一个有瘫痪儿子的卖海蛎的阿姨,定期给她救助金……何坤华还捐资为家乡修路,为村敬老院添置设备。每年重阳节,他都会给周边30多位老人送去物品。而他帮助过的大学生、孤儿更是数不胜数。
今年10月,何坤华在住院治疗期间,不顾劝阻,执意回到家乡参加团队的敬老活动。身体不好的他,从10月回来至今,每天亲力亲为行善。10月29日,何坤华又拿出2万元现金,到一都镇亲自发放给40位五保户老人。
如此慷慨的何坤华,却经历过无数坎坷。90年代初期,他在最落魄的时候孩子没钱交学费,还每天被人追债,但他不畏坎坷,靠勤劳双手在云南打拼事业。
何坤华在云南行善十多年,足迹遍布昆明各大医院和周边村镇。今年中秋节,他和朋友拿出3万元现金购买米、油、月饼等慰问了保山镇安乡十几个村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在云南,他救助过很多白血病、癌症、重度烧伤的病人。自己生病从不住特殊病房,舍不得去旅游,总想省下钱,去帮助更多的人…
每年,何坤华还指定帮助15名困难群众每人每月500元医药费,600元生活补助费,以及一对一帮助8名困难大学生,每月给予500元助学金。这些受助困难群众遍布福清每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何坤华在助学、助困、助老、助残等项目捐款已达150万余元,可他的爱心还在进行中……
行善无止境,善念无终点。何坤华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致力于慈善,传递正能量,以小善聚成大爱,用个人的行动去感染社会,感染他人,带着感恩、快乐、传承着爱的使命,为天下福清哥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