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铁路暖男”用行动书写大爱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31
周琦在福州车务段快达公司任副经理,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他参加了福建省残联组织的同人助残志愿者团队,目前,他是福建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省肢残人协会文化宣传干事。7年来,周琦参加助残活动时间达3000余小时。帮助建立了闽侯县小箬乡大坂村“正道书屋”、闽侯县小箬乡中平希望小学的同人图书室。2010年,周琦参加了福州市“橄榄树”助盲志愿者团队,自2011年9月起,周琦开始为盲人朋友“说电影”,受到盲人朋友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9年,周琦被评为福州市首届“十大优秀志愿者”,2011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志愿者”。让阳光洒满乡村书屋小箬乡大坂村位于闽侯县西北大山深处,这里群山环绕溪谷纵横,就在这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位残疾朋友卓正道,他身残志坚,在担任小箬乡残疾人联络员的工作中,经常拖着病残的身躯奔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广泛联系四里八乡的残疾朋友,宣传党的政策,组织残疾朋友开展各项联谊活动。同时,他还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讴歌家乡变化,赞美人间真情。目前卓正道已是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他曾被评为闽侯县十大杰出青年。
周琦与卓正道结缘,是在2005年。身为残联志愿者的周琦得知卓正道的情况后,主动要求与卓正道结为“一助一”帮扶对子。业余时间,周琦经常前往大坂村看望卓正道,并尽自己所能,帮助卓正道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由于山区交通不便,从福州市区前往卓正道家中,需驱车两小时,其中一半的时间得在山路上颠簸。即便是这样,周琦每年都会上山五六趟,去看望卓正道。
2010年4月,在福建省残联领导的建议下,周琦加入了为卓正道等乡村残疾人筹备建设乡村书屋的行列。筹建书屋的过程是艰辛的:周琦和志愿者们像“蚂蚁搬家”一样,从一砖一瓦到一本书一个书柜地收集,从个人捐献到四处宣传、募集,直到把4000余册书籍运送上山……经过半年的筹备,2010年12月,“正道书屋”挂牌成立。
看着小屋内摆满了书架和图书,卓正道感慨地说:“周琦是正道书屋的‘后勤兵’,自开始筹集这间书屋起,他就为这间书屋一点点地添砖加瓦。由于卓正道要靠轮椅帮助行走,周琦和志愿者们将书柜精心设计了一番,以便卓正道取放自如。书屋的地面有时会返潮,为了不让书受潮,紧挨地面的那层书架,他们全都是用铁皮制作的。
每天下午,附近学校放学的时间,人们都可以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正道书屋,站在与他们个头一样高的书柜前,专注地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书屋外,还有一块空地,那里经常聚集着一些残疾人,他们可以在那里沐着阳光,看书、交谈。
“24岁那年,我因工致残,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直到自己通过省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结识了其他残疾人朋友后,才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看着在阳光下正在读书的残疾人和孩子们,卓正道激动地说。
这天,又到了上山去看卓正道的日子了,周琦和志愿者们拎着大包小包的图书、青菜和海鲜,赶到了大坂村。周琦告诉我:为了使书屋能为当地村民发挥更大的服务作用,他目前正在为“正道书屋”申请成“农村书屋”而四处奔走。让光明照进盲人心田。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大海,波澜起伏。近处,两只海鸟在飞翔,听到它们的叫声了吗?远处,一条船在海浪中漂浮着……”2012年2月26日下午,春雨乍歇,寒气未去,位于福州市仓山区学生街旁的福州盲人院“福乐家园”的活动室里却暖意融融。20多名盲人朋友正在“看”电影纪录片《海洋》,除了对白和音乐,电影里所有的细节都是靠志愿者周琦一一描述。此时的周琦正在为盲人们“说电影”。
2010年,周琦又参加了福州市“橄榄树”助盲志愿者团队。这个团队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诞生的。机构成立之初,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福州盲人开展伴游户外活动。2011年9月,周琦向“橄榄树”助盲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道出了为盲人“说电影”的想法,得到了“橄榄树”负责人的支持,他们立即着手找场地、借设备,并负责接送盲人朋友,周琦则负责“说电影”。
为了准备这次活动,周琦作了很多功课:考虑到参加活动的盲人年纪较大,周琦选了一部自己比较熟悉的、早年的日本电影《砂器》。他先把《砂器》反复看了六七遍,在网上搜寻了大量的解说资料,还专门打电话请教了北京方面的专家,向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的其他省份的助盲志愿者“取经”。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周琦进行了10多次的反复练习,2011年9月11日,第一场“说电影”活动在福建省盲协的一个会议室正式开始了。当电影开始放映时,场内鸦雀无声,周琦开始了讲解。台下的人“看”得认真,周琦讲得仔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当最后一个画面闪过,周琦讲解结束,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第一次“说电影”成功了!
“这是我失明60多年后,第一次‘看’电影!自11岁那年完全失明后,我就没想过这辈子还能再‘看’电影。”郑平生老人“看”过电影后,高兴得像个孩子。这天,与郑平生一样开心的,还有另外10多名盲人。他们成为福建省首次“说电影”活动的第一批观众。
自从第一次“说电影”成功后,周琦不断总结经验,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上网查资料、搜影片,进行资料的下载、整理。为了给盲人朋友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周琦找来喜剧片《咱们的牛百岁》;为了帮助盲人朋友树立起生活信心,周琦找来台湾的励志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考虑到盲人朋友增长见识的需求,周琦拷来了电影纪录片《海洋》……周琦说,现在最大的难度不是“说”,而是片源缺乏,为此,他还在尽可能地去搜寻适合盲人“看”的影片。
自打能“看”上电影后,盲人朋友有了许多变化。林魁就是其中一个。十多年前,一场失败的手术让林魁双目失明,以前每次来参加活动时,他都不太说话,更难得看到他有笑容。然而,自“看”了3场电影以后,特别是两个月前“看”完国产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后,林魁不仅主动与周琦沟通,提出了一连串关于怎么“说电影”的建议,而且回到家中,他又重新拿起扔掉多年的笔,开始写诗、散文,并发到网上吐露心声。林魁说:“我失去了光明,但我没有失去希望。志愿者们就是我的眼睛,他们就是我的希望。”
一个平凡人的努力,让乡村书屋洒满了阳光,让一群盲人改变了生活态度,周琦说:“这样做,我很快乐!”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与众不同的周琦,他将平凡的生活变得精彩,在平凡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感动。
黄钗明:医术精湛扎根乡村 惠泽桑梓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26
黄钗明,男,1948年出生,闽清云龙卫生院退休中医师。黄钗明行医至今已有52年,医术精湛,医德感人。退休后放弃进城享福的机会,每日从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八点为村民看病,更是时常半夜出诊。对于经济特别困难的患者,他便免去对方的医药费用。福州日报、东南网、大闽网、福州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均有对其行医助人事迹的报道。
黄钗明出生于当地一个中医世家。1962年黄钗明进入云龙卫生院工作,30年任职期间早出晚归、任劳任怨。1964年10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闽清县卫生局抽调各个卫生院的卫生工作者开展血丝虫和霍乱的防治工作。黄钗明义无返顾地接受任务,去闽清很偏僻的乡村桔林村和上德村开展工作。白天,爬山涉水,挨门串户,给村民打防治霍乱疫苗;因为查血丝虫有特定的时间段,所以在晚上10点至凌晨1点上门对村民进行抽血,检查防治血丝虫。整个工作开展一个半月,日夜辛劳,尽职尽责,顺利完成任务。有一年的大年三十,黄钗明刚下班到家准备和家人吃团圆饭,就有患者家属来到家中请他出诊,黄钗明二话不说,连忙赶去患者家中诊治,度过了特别的除夕夜。类似的情形在黄钗明的行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对黄钗明来说,患者才是医生最重要的“家人”,工作永远排在第一位,既然选择了行医,就要风雨无阻,全力以赴,造福于乡邻。
退休后黄钗明老人的虽年届古稀,仍不愿进城享福,继续留在村里给乡邻看病。
每天早上6点半,慕名而来的乡邻便陆续登门,请黄钗明老人问诊。黄钗明老人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细心问诊,再三叮嘱,老人的妻子则在一旁负责拿药。最多时一天接诊过90多个病人,病人随到随看,每天无法按时吃午饭、没有午休都是老人的工作常态。通常送走最后一位病人,已经是晚上8点了。退休18年来,365天,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为了方便平时病人咨询,黄钗明多年来一直是准备着两部手机。“一部专门是用来给患者咨询用的,最多时一天能接到30多个电话。”黄钗明说。今年的五一节,女儿本想带父亲外出换换环境放松身心,安排好了旅游行程,但父亲还是放不下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病人,继续留在家中为病人服务。
从医几十年,黄钗明和祖辈们一样,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病人,坚持不收一分钱医药费,并义务承担云龙地区中、小学校学生的保健急救工作,还免费提供常用医疗用品,并为当地一些失足青年无偿提供治疗及常用外伤用品。
黄钗明的先进事迹《福州日报》、《梅城报》、光明网、新民网等媒体均有转载报道。
江土海:扎根乡村,全心全意为村民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12
20多年来,江土海积极总结经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普通医生的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技术、和蔼的态度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赞誉,发扬无私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全人服务,致力于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造福百姓。
记得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在光泽县流行,他接到上级一个电话通知说王家边小组出现一例“手足口病”,他连忙放下手上的所以事情,背起消毒药水在病发临近的几个自然村,挨家挨户进行消毒喷洒。当他感到头晕、肚子咕咕叫时,已经是晚上11点半,在消毒的同时不断地向村民们讲解传染病的一些知识,向他们发放有关宣传资料,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相应的隔离措施。
江土海从事卫生事业20多年,在完成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继承祖国传统医学,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成功地把《刺血拔罐疗法》运用到治疗风湿、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疑难杂症中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广为应用,为广大疼痛患者解除痛苦,每天都有有外省、外县市的病人前来就诊,而他为了医治跟多的患者,也总是从一大早就忙到天黑,有些外地的病人没吃午饭,他还叫妻子煮饭给病患吃。他精湛的医术深受大家好评。
多年来他对患者总是有求必应,从未推辞。2010年家住偏僻朱家水垅组的卢某,距离卫生所六、七个公里,由予患高血压,糖尿病,不遵医嘱,不慎第三次中风导致行动更加不便,刚出院的他还需要继续挂瓶治疗一周,家中孩子外出打工,只有爱人照顾,上不了医院,当他得知她的困境后,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义诊的担子,连续一个星期每天走山路为她治疗,直到基本康复。卢某及他的爱人感动地说:“你太好了,每天走这么多山路,又不收他的诊费他们村有你这样的好医生真感到荣幸啊!”
一对80多岁的老人李某和吴某家住高源丁家组,低保户随大儿子生活,他俩患了不同的老年痴呆,时常酒醉酒醒,生活没有规律,不是摔破头就是摔破手脚,家中儿子、媳妇、孙子都是低智商,无人照顾,人老行动不便,每次得知后,他都义务出诊。直到伤口愈合为止。每次清创包药分文不收,虽然他们说不出表达谢意的话语,可他自己却得到心灵的安慰。
做一个好医生是他不变的追求,始终把全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扎根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白求恩精神,一向是他宗旨,医者仁心、患者感恩,有一番耕耘,就有一番收获,1998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曾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卫生工作者”,在主管部门每年一度的综合目标考核中,连续10多年都荣获第一名,想想这些他的心甜滋滋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陈瑞茂:服务“三农”发展的贴心人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10
“勤勤恳恳做事,平平凡凡做人。”这是陈瑞茂始终不渝的信念。1991年,陈瑞茂脱下军装,回乡从事农村金融,从毫不起眼的营业员做起,努力提高各项业务素质。1996年,他担任漳平农行永福营业所主任,倍感责任重大。“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大量阅读金融的政策、理论、管理等书籍,保持踏实敬业、奉公担当的工作作风,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
永福镇素有“高山花园”“大陆阿里山”的美誉。陈瑞茂倾力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壮大,勇于承担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责任。他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无偿代办制”等“金融服务110”机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条龙”服务。2004年,台农李志鸿创业伊始,人生地不熟,一筹莫展。陈瑞茂主动对接,陪同李志鸿实地考察,从营业执照、林权证办理到茶场招工、融资信贷,都毫无条件地提供全方位服务。李志鸿的鸿鼎茶场终于走上正轨,他感慨地说:“陈瑞茂是在用心服务,竭尽全力、处处为我们着想。”陈瑞茂多措并举,探求化解台农融资难的良方,在全省创造性地实行茶树抵押、利率优惠的信贷机制,得到上级农行的充分肯定;在全国首例为创业园47户台农发放惠农卡,缓解季节性资金短缺压力。优越的金融环境吸引一批批台商到永福投资创业。至2016年,59家企业、490多位台农在这里落户创业,永福成为全国最大的高山乌龙茶生产基地。眼望翠绿灵秀的高山生态茶园,陈瑞茂常常欣慰地勉励员工:“我们的付出值了”。
“我是老区农民的儿子,为家乡做点事是我的本份。”正是这种朴实的乡土情感,激励陈瑞茂舍“小家”顾“大家”。2009年,一场惠农卡发放攻坚战在永福拉开帷幕。陈瑞茂既当“指挥员”,又当“办事员”,亲率员工,深入路程崎岖遥远的自然村,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在一次下乡归途中,临近夜晚八时许,正遇台风突袭,大雨倾盆,山体坍塌。陈瑞茂与员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冷又饿,个个被淋成“落汤鸡”。他一边安慰员工,一边打紧急联系,直到子夜时分才安全抵镇。未能悉心照顾年逾七旬的老父,是他挂心的痛处。全心投入发卡工作的他,已经三个月无暇回新坑仙宫村,探望身患直肠癌近三年的父亲。此次,父亲病痛发作厉害,他乘午休匆忙赶回老家,下午又带领工作组发卡。临行前,望着日益消瘦的父亲,想到自己没能尽心孝道,这位曾在军营中铁打的硬汉子愧疚地流下眼泪。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永福镇实现惠农卡全覆盖,发卡10856张,激活率100%。每当他看到一位位农民揣着惠农卡办结贷款时,心里感到无比满足。扎根农村以来,他倾情扶持而脱贫致富的农户不胜枚举,如龙车村的陈光金、新坑村的李廷丰、大坂村的陈芝碧……农户们赞誉道:陈瑞茂是我们农民信贷的“及时雨”。
面对贷款人难找、钱难收、扯皮多的困境,陈瑞茂不畏难、不怕难、不叫难。他坚持每月亲自摸底排查客户信贷,每季度跑遍全镇27个行政村,掌握贷款客户经营情况,多维度构筑信贷风险 “防火墙”。2016年3月,他凭借一股韧劲,数次驱车返还永安千余公里,成功“攻坚”清收最后一笔信用卡不良贷款2.94万元。至2016年10月,永福支行累计向台创园发放贷款5900余户、9亿余元,无一笔不良贷款,连续16年保持不良贷款零纪录的骄人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0至今,陈瑞茂带领永福支行获得福建省分行“先进集体”、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状”等各种荣誉40余项。仅2010年至今,他荣获福建省分行“饶才富式好干部”、省“金融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级荣誉10余项,在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诠释勤勉敬业的人生真谛。
陈弼阳:交警30年助人铺就温情执法路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7-03
热心公益慈善他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各种慈善募捐、扶贫捐助、爱心帮扶活动。据不完全统计,30年间,他参加公益性活动300余次、做好事500余起、捐资助学15000余元,被群众、同事尊称“爱心交警叔叔老弼”。
每年金秋助学、公安民警英烈基金募捐时,老弼都慷慨解囊,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充分发扬“一警有事,群警相助;一警有难,团体帮助”的精神。
常怀助人之心他说:“平凡的小事,铸就了伟大的雷锋精神”
他以岗位为平台,常怀一颗乐人之心,从警30年如一日,默默地帮助着身边的人。在岗亭,他准备了便民服务箱,备齐应急药品、随车工具、打气筒等,随时为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2016年12月23日下午6点半,正是周五晚高峰,正在这里指挥疏导交通的老弼发现一辆车摇下车窗,正对他招手,招手男子神情着急,好似再向他求助,老弼一路小跑上前。“车上有病人”,招手男子急促的说。此时,他眼见车内男孩正在抽搐,神志不清。老弼立即让一名协勤驾驶警用摩托车在前面开道,自己在路口疏导车流让道,并使用对讲机联系沿途岗亭人工控制红绿灯,及时将患病学生送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救室。因抢救及时,男孩病情得到控制,脱离了危险。
讲解执法艺术他说:“拳头不打笑脸人”
在执勤中,老弼始终坚持“人性化”执法,注重纠违工作的艺术性,用微笑纠违,赢得信服,用微笑温暖了南来北往驾驶员的心,也滋润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
2016年高考前夕,他在执勤中发现一对父子过马路时闯红灯。老弼把他们拦了下来。他面带微笑地说:“你的一举一动是孩子的榜样,要身教言传,遵守交通规则。”一席话让那个父亲连连点头,表示自愿接受处罚。一次次成功的劝导也让老弼深深体会到“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微笑就是无声的行动”。
严谨无私执法他说:“法因严而威,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交警,但是应当敬畏法律。”
在陈弼阳救助急病孩子前,他已和民警柯建清一起抓获了一名网上追逃人员,这已经是他们俩在四个月里抓获的第三名网上追逃人员了。当时陈弼阳拦下一部超标无牌电动车,他用身份证一查对方报的姓名,竟是假名,随后经过比对查证,发现该人系在逃人员,陈弼阳随即将其控制。
2016年10月28日上午10点多,老弼带队在市区城西环路西郊岗执勤时,拦下一辆闯入机动车道的合标电动车。这本是小事一桩。但当老弼正常盘问时,却发现该名男子神情古怪,后该名男子被叫到岗亭接受调查。面对民警询问,该男子神色更为紧张,答非所问,引起老弼的怀疑。老弼用“人脸识别功能”对该男子进行人脸识别进行核实,该男子终原形毕露。根据查询,这名自称姓刘的男子,其实姓杨,来自贵州,因涉嫌强奸被公安机关列为网上在逃人员。最终,杨某被移交给开元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该事件也被《泉州电视台》、《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相继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又有一次,老弼查处了一辆套牌车辆,车主偷偷拿出2000元钱,让他高抬贵手给予关照。他对车主说:“作为一名交通警察,我有责任做出公正处理,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这种情景在他从警三十年生涯中屡见不鲜,但每次的处理他是一贯无私。
舍小家为大家他说:“交警的人生,是一首诗,道路的平安畅通,便是人生长诗中的诗眼。”
2016年1月底,老弼的母亲因病要送至厦门手术,时值春运期间,繁忙的车流、人流,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陈弼阳左右为难,一边是责任,一边是亲情。他深思熟虑后,他毅然选择了坚守岗位。事后,每当提起这事,这个近50岁的糙汉子都不禁热泪盈眶,着实令人动容。
是的,老弼只是千千万万交警中的一员,但他更是基层交警在风雨中执勤的一个缩影。他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书写了爱心交警叔叔不平凡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