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6年3月)
林东荣:十年慈善路全家总动员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31
编者按:林东荣,翔安区新圩中学校长,助人为乐。他是一名“公益达人”,从事志愿者活动十几载,发展志愿者上千人。2016年1月荣获福建好人。
他还是一位“爱心爸爸”,认养10多名孩子,倾情帮助陪伴许多“困境少年”健康成长;他是一名“优秀校长”,扎根农村中学二十年,实现了一所农村山区薄弱校的美丽蜕变;他是一名“公益达人”,从事志愿者活动十几载,发展志愿者上千人,他的家庭被评为2015年厦门市“最美家庭”。
用爱感化学生问题孩子成为他的“干儿子、干女儿”
20年从教生涯中总会遇到一些所谓行为偏差生。林东荣认养了1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大都是单亲、孤儿、留守儿童和问题学生。他和妻子经常将这些孩子带回家里小住,让他们感受正常家庭的温暖。晓侣是林东荣的儿子之一。五年前因为父母离异,就读初二的他成了一名“问题学生”,翘课辍学、沉迷网络、早恋、抽烟等,所有青少年该有的坏毛病他都有了。就这样,林东荣把他“收编”到儿子队伍中。四年来林老师夫妻俩将晓侣视如亲生,每个周末都把他接到家中,用浓浓的亲情感化陪伴,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带动。如今,高考结束的晓侣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学生干部”,刚刚又接到山西太原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谈及未来的路,晓侣说:“我希望将来能带着自己的小家,和干爸一家一起做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这个拥有十几人的大家庭2015年被评为厦门市“最美家庭”。
创新学校管理开办厦门首家农村初中“博爱超市”
如何做到志愿者与学校管理两不误?林东荣的回答是:作志愿者,要从爱身边的人、做份内的事开始。2008年9月,林东荣临危受命,调到当时人称“土匪学校”的新圩中学当校长。面对这所管理混乱,辍学率高、单亲贫困特殊家庭多,教学质量差,即将面临兼并的学校,他创造性地将志愿者精神融入学校管理,开办了厦门首家农村初中校园“博爱超市”。和一般博爱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必须通过做校园志愿者换取爱心点券,才能到超市兑换物品。超市的运营模式让学生认识到贫困并不是获得帮助的理由。学生由原先坐等“受助”变成为得到物品而当志愿者的“自助”,最后为了帮助别人而当志愿者的“助人”,开创了校园学生资助的新模式。博爱超市成立三年来,林东荣多方募得财物50多万元,资助学生6000多人次。学校的校风、学风也因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正能量的注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新圩中学的办学质量已经跃居翔安前列。
十年如一日慈善路上总是“全家总动员”
2004年6月,一家由民间慈善组织筹资创办的孤儿院在翔安成立。该机构主要代养4-14周岁的孤儿或狱犯子女。原本只是抱着“去看看”的心理却结下了10年的不解之缘,林东荣成了那所儿童院的义务课业辅导老师、行政督导。会计专业的妻子也成了儿童院的财务志愿者,儿童院成了林老师周末的“家”。十年来,进出儿童院的孩子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是林老师辅导孩子的那张课桌,见证着一位党员志愿者帮助别人,提升自己的点点滴滴。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却可以走得久”。2008年,林东荣组织成立了翔安同心志愿者服务站,发展志愿者600多名,服务范围遍及翔安区山区海岛;2013年,林东荣考取了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协助成立了同心社工中心;2014年社工中心与翔安区志愿者联合会合作成立社区服务站,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通过“社工带志愿者”服务联动,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扩大了社会效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有“爱”又有“方法”的服务理念使林东荣的志愿者团队成了翔安区志愿队伍的品牌。从10年前的孤身一人,到如今上千人的志愿者团队,林东荣以小家带动大家做慈善的义举成了当地群众的美谈。许多需要帮助的和想要帮助的人都找到了他,他成了一道爱的桥梁。
一名好的志愿者,除了是好的接受者、参与者、组织者外,还必须是一名好的传播者。每次活动结束时,林东荣总是习惯性地向服务对象深鞠躬。他说:“做志愿者最大的收获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己,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受助者,是他们用生命的苦难成就着我们。”
林东荣老师的工作时间是“5 2”。对他而言,“换件事情做就是最好的休息。”刚过不惑之年的他脸上始终充满笑容,他没有为了工作抛家弃子的壮举,也没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壮。他是快乐的,因为他相信必先有快乐的老师,才有快乐的学生,也才有快乐、健康的社会。
林建成:为困难人群筑造爱心墙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28
编者按:林建成,庄边镇尚书桥村支部书记。助人为乐。他用一份无私的奉献,温暖他人,让身边的人感受着他的爱。2016年1月荣获福建好人。
凭着一颗火热的爱心,一份无私的奉献,活得充实而自在;用自己的爱心,让身边的人感受着他的爱,他叫林建成,一位乐于助人的好书记。
尊老孝心作表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7岁的雷玉坤和74岁的陈金玉是尚书桥村的一对五保困难户老夫妻,两位老人住在离村道2公里的山顶上,由于年纪大,再加上山道崎岖,两位老人的日常行动非常不便。七年多来,林建成多年如一日般地把两位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每个月,他都会自己掏钱从山下给老人送去大米、茶叶和日用品,每个周末还会给老人带去新鲜的鱼肉,帮老人改善伙食,从不间断。
雷玉坤俩夫妻住的是破旧的土房,由于年久失修,一遇雨天,房屋经常漏水。林建成听说了此事,二话不说,叫来工人,运来水泥、沙子等施工材料,自己垫钱就把房子装修好了。
两位老人每月尽管有政府发给的400元补助费,勉强维持生活开支,但是,看病、吃药花的钱都是建成贴的。陈金玉体弱多病,每天都要吃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多种药物,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林建成带她四处求医,但医院医生建议,老人体质弱不宜手术治疗,只能靠滴眼药水延缓病情。林建成耐心地帮着老人用药。老人用了几个月后,视力明显好转,建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爱心美名当地扬:人间处处有真情。对村里的弱势群体,林建成更是倾注了自己的一份浓浓爱心。
朝阳组的郑丽萍还在上小学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住的房屋破旧得象牛栏,老实的农民父母收入微薄,由于小孩比较懂事,林建成主动联系了一个在福州的私企老板,从初一开始就每年赞助4千元,帮助郑丽萍完成学业,这份爱心,一直坚持到郑丽萍考上大学。在他的筹划下,村里的企业家、在外成功人士纷纷伸出对优秀学子慷慨解囊,奖教助学,全村人喜乐融融。
陈雅钦是村里的一位留守儿童,由于父亲病亡,母亲另嫁,陈雅钦由奶奶照顾着,是村里的低保对象,林建成异常同情她们,遇上村里的贫困扶助资金,都极力争取,平日里,对她们也是嘘寒问暖,关心备至。
致富马鞭手中扬:饮水哪能忘思源。在经济上,林建成更是一把好手,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他饮水不忘思源,遇到乡亲在生产生活中有难处,总是毫不犹豫地出资赞助。
由于地处山区,蘑菇生产是当地农业的一大特色,也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这些年,村民的腰包日渐鼓起来了,但林建成仍然牵挂着那些贫困的农户。陈加敏是当地的蘑菇种植贫困户,他一家管理着4座蘑菇房,由于菇种培育、肥料添加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望着建起来空荡荡的菇房,陈加敏心急如焚,眼看就要过了种植的时期了,林建成听说了此事,毫不犹豫地拿出了两万元钱,陈加敏感动了,异常努力地管理着他的菇房,不但还清了借款,还赚上了一大笔。
这一帮,就一发不可收拾,几年来,林建成每年都坚持拿出10万元,无私资助给需要扶持的菇农,用于前期投入与管理生产,特别是对二女户、困难户,他都厚爱一筹。就这样,林建成成了村里的活雷锋。
林建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爱,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织造了一堵美丽的爱心墙,也在他生命的长卷里画下了浓墨重彩而富有气息的关键一笔。
程耕轮:勇于创新的好法官程耕轮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15
编者按:程耕轮,现任石狮市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敬业奉献。20多年来,他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2016年1月荣获中国好人。
他曾先后获得各级荣誉20多项,并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14年6月,石狮市委政法委号召全体政法干警开展“向程耕轮同志学习”活动。
与程耕轮打过交道的当事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公正为民好法官。他始终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立足审判信访岗位,公正司法,创新司法,亲民司法,受到上级党政领导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扎根基层法院20多年来,程耕轮一直以一名优秀党员法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以其强烈的事业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全身心地投入人民法院审判事业,在审判立案信访岗位默默奉献,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支部书记,他政治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
作为一名法官,他专业审判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都很突出。他每年独自办案都在百件以上,先后在地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各类业务文章十多篇,其中,被最高法院《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和《人民法院案例选》采用5篇。
作为一名立案庭庭长,他率先在全省法院制定《诉讼服务中心司法服务标准体系》,即“121”工作机制(一个服务标准、二个便民平台、一个综合服务窗口),被省高院及最高法院转发。较好协调处理立案庭对外“窗口”服务和对内“关口”把关的双重关系,依法快捷为当事人办理立案、调解、保全、鉴定、信访等工作。各类案件当天立案率达98%,一小时立案率达95%。每年办理司法救助案件都在500件以上,为弱势群体开辟“绿色诉讼快车道”。他积极落实“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主动靠前延伸服务,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率先成立全省首家“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室”,现在充实为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在泉州市成立首家“人民调解工作室”,与工商部门联合成立“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提供咨询、保全、调解、效力确认“一条龙”服务。他亲自负责处理涉诉信访这一当今社会“第一难题”,探索建立“热心接待,细心听述,耐心解惑,诚心相待,重在解决”的“四心一重”信访处理机制,创新信访季度通报、信访预警通报、重大涉诉信访听证、判后答疑、院长约访等多项信访工作机制,坚持以“四化”标准(领导接访制度化、日常接访处理专人化、接访渠道多样化、接访资料档案化)来规范信访工作。运用理诉疏访方法,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有效地解决一批中央政法委及最高法院交办的信访老户的实际问题。他多次带头捐款捐物,为贫困当事人送去法官的温暖。他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精心打造“大立案省力、邮寄立案省钱、诉讼交费省心、诉讼指导细致、主动服务周到”的一流的诉讼服务窗口,使立案庭这个“小庭室”走出一片新天地,实现“大作为”。他在窗口服务中着力创先争优,持续创新青年文明号品牌创建活动,成为全省法院一大司法品牌亮点。立案庭获得全省、泉州创文明行业工作示范点,连续七年被石狮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满意政法单位”称号,荣记“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被评为“福建省十佳青年文明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法院先进集体”。
作为刑一庭庭长,他能履行“一岗双责”,积极总结审判规律,探索司法改革举措,如以远程视频开庭宣判提高审判效率,缓解紧张司法资源。在泉州市首试刑事法官办案权力与责任制的改革,将审判权力下放给办案法官,落实“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新办案模式;参与制定本市常见犯罪危险驾驶(醉驾)案、赌博(开设赌场)案的量刑指导意见,编印《量刑规范化手册》,以制度制约权力,倾心打造“阳光审判”,以新的审判运行机制应对案件不断增多的新常态。
程耕轮恪守法官职业道德和法官行为规范,秉持“勤恳做事,清白做人”的人生理念,廉洁公正司法,不为权力所屈,不为人情所动,不为关系所困,不为金钱所诱,用自己的行为诠释新时期法官公正司法的涵义。
邱清胜:要做好生意先要做好人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11
邱清胜,1974年6月出生,武平县武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诚实守信。22年来,他一直秉承秉承“诚信经营、顾客至上”的宗旨,实现了多年无合同纠份、无质量投诉的成绩。2016年1月荣获中国好人。
他从一个兽医到武平县武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目前,武平县武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150多万元,可解决1000多人就业,共交税款达290多万元。近年来,该公司始终本着“服务于农业,奉献于社会”的精神,不断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以促进农业增收为动力,以奉献绿色食品为所有员工的心愿。从1992年至今,他经营过程中遇到顾客多付账款或将装有现金及银行卡的钱包落在店内、公司内,有的数额高达几万元,他都千方百计联系失主认领。
诚信经营,顾客至上。1992年,年仅19岁的邱清胜用自己的积蓄和四处借来的钱开了一家饲料店。从那时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诚信经营”的准则,他认为,要做好生意先要做好人。
1998年的冬天,有一个顾客在店里买完东西就走了,当邱清胜转身理货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小皮包,打开一看,里面竟然装了8千多元现金,还有存折等物品,邱清胜大吃一惊,急忙追出去找失主,可失主早已不见踪影。苦于没有失主的联系方式,邱清胜就包收起来,焦急地站在店门口等着失主。两个多小时后,丢包的人满脸焦急惊慌失措地找了回来,邱清胜和他一一核对了包中钱物,他回答的正好对上,然后将捡到的包还给了他。那人激动地握住邱清胜的双手,颤抖着说道:“这是我养了一年的猪卖的钱,今天要不是你,我们家明年就要喝西北风了!”。当时硬要拿出1000元当作感谢费,邱清胜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从此以后,失主就成了他的忠实顾客和朋友。
2008年12月,他和亲戚朋友一起创办了武平县富民仙草作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仙草5000多亩,带给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诚待人,主动地把技术教给前来学习的村民;不管仙草价格的涨跌幅度有多大,他都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价格收购仙草,从不违约失信。为保护原生态仙草的价值,2010年成功注册了“武绿宝”商标,2012年3月创办了武绿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现在为止,该公司先后在全县推广种植仙草3万多亩,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9年4月,一位林女士到合作社结账后,多付了500元款,邱清胜发现后,主动打电话联系林女士,将多付的钱如数返还。2010年8月,一位郭先生在洽谈业务后不慎将装有4000多元现金、几张银行卡的钱包丢失,邱清胜叮嘱员工原封不动地保管好,千方百计联系失主认领。
诚信纳税,回馈社会。和许多艰苦创业者一样,邱清胜和他的公司也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邱清胜深有感触:“诚信经营”才是营销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想立足于仙草产业,必须坚持诚信经营,将“诚信”置于盈利之上。
邱清胜用行动告诉员工: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靠的就是诚实经营,诚信才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诚信纳税,回馈社会。
邱清胜明白交税不仅可以体现个人对国家的贡献,也体现了一个商人回报社会的决心和态度!纳税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誉!因此每年邱清胜都会按时主动纳税,2013年上交的税收已上升到100万元。
事业有成后,邱清胜时时想到父老乡亲仍处偏僻山村,见家乡一些乡亲纷纷把小孩送到城里上学,既不方便,又打消了家乡学校老师的积极性。邱清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学校建议校长成立奖教奖学基金,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带头捐款3000元,同时向其他乡贤发出倡议,为家乡教育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2014年,邱清胜为下坝乡的中小学生捐赠价值1万余元的校服100多套。
胡玉荣:做好事上瘾的穷人慈善家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03-02
编者按:胡玉荣,原福建宁德寿宁县丝绸厂下岗职工,助人为乐。下岗的她倾尽20多万元助学行善。十几年如一日,她做着一件又一件平凡的好事。2015年12月荣获福建好人。
胡玉荣出生于寿宁县斜滩镇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境贫寒,胡玉荣在半工半读中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放弃高考进入寿宁县丝绸厂当了一名工人,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多次受到表彰。然而,由于管理、市场变化等原因,1992年,寿宁丝绸厂倒闭,胡玉荣也随之下岗了。为了生计,她四处打工,到中学代课,到工地扛水泥、拉板车、挑砖块……
一次,胡玉荣在吃扁肉时发现,加工饺子与扁肉皮有市场。她开始拜师兼自学。但是在水与面粉比兑上,胡玉荣栽了不少跟斗。看着一次次的失败,朋友都劝她放弃,另外在寻找工作,可胡玉荣又犟上了。看着整桶的面粉倒掉又心疼,胡玉荣哭了,擦干眼泪再重新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倔强的胡玉荣不仅摸出了门道,还凭借自己丝绸厂机修的底子成功摸索出了用机器生产饺子皮、扁肉皮的技术,这在当时的闽东尚属首创。1996年,胡玉荣面制食品加工坊终于开办,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随着面制品作坊渐入佳境,胡玉荣开始“经营”另一番事业———助学行善。备尝生活艰辛的她总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困境中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把钱像肥料一样撒出去,帮助别人,才有意义”、“孩子,不要担心,有阿姨在,你不会失学的!”这是她对许多寒门学子的承诺。小女孩小陈的父亲患有严重肺痨病,需要一大笔治疗费,哥哥在外地上学更需要花费一大笔钱。而祸不单行的是,母亲在一次意外中摔断了手。陷入困境的小陈从传闻中得知胡玉荣是有名的“助学阿姨”,就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给她写了一封信,把胡玉荣感动得直掉眼泪,从此她有多了一桩心事,每次给资助的2名职业中专学生送生活费时,总会把小陈的那一份一起寄放在门卫处。小陈也像其他贫困生一样高高兴兴的走进课堂,继续学习,圆了上学梦。
2000年起她开始定期资助贫困学生,迄今已有30多名贫困生在她的帮助下顺利读完大学,目前每年仍在定期资助7名大学生就读,她每人每学期寄给他们1000元—2000元不等的学费和每月200—300元不等的生活费,这相当于她辛辛苦苦干一个月的收入。每个月10—15号,是胡玉荣的汇款时间,每次,她都要在家将一叠叠的银行汇款单事先填好,然后拿到银行去办理。几年下来,好几百张汇款凭单叠成厚厚的一堆,凝聚着胡玉荣的浓浓爱心。胡玉荣曾说过,她不要受资助的孩子们的任何回报,只希望等他们有能力了,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10月,胡玉荣又将多年的积蓄和这几年政府奖励给她的奖金共计14万元捐给了县总工会,作为“爱心助学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她的想法是,趁现在身体还行,尽量省吃俭用节约点钱,放入基金会中,等到老得不能干活时,还能用这笔钱接着帮助那些贫困的孩子。胡玉荣洒向贫困学子的广博的爱,正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养料,滋养着他们贫穷但追寻希望的心灵。
2006年8月,“桑美”台风冲毁了寿宁托溪乡洋尾村等地,胡玉荣立即购买了大米和粉干,借了辆皮卡车前去赈灾,开销1万多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她4次捐款共计4000元。3年前她买了辆QQ车,除了送货,就是像110一样,随时用于运送小孩、老人等。
胡玉荣不仅在物质上帮助孩子,还充当了他们的“精神导师”,为他们解决心理上的疑难困惑。
2007年7月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寿宁一中的一名张姓学生由于连续三年参加高考都落榜,情绪低落走上城郊的茗溪桥,望着地下滚滚洪流,想轻生,胡玉荣接到求助电话后,与该校的一位老师冒着大雨赶往,生拉硬拽,把小张同学从桥上扯了下来。“要是我从桥上跳下去,从此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小张喃喃自语。
“孩子,你怎么这么傻呢?条条道路通罗马,世上的路不止一条,书考不上,还有其他路可走呢,你看我当年没上大学,不是也照样活得好好的,也能为社会做贡献。”胡玉荣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宽慰他,“并不是只有高考这条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番话说得小张低下了惭愧的头,为自己的一时糊涂而后悔。“我听您的,胡阿姨!”两个多小时的劝导,小张同学终于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不久,小张满怀信心外出打工,很快就赚钱办公司,现在生意还挺不错的,心怀感激的小张每逢有烦心事还总会打电话与“胡阿姨”诉说。
从苦水河里趟出,胡玉荣的人生经历和感悟,都是青年成长励志的生动教材。“他们把我当作朋友一样,很多不敢和父母说的话,都愿意和我说”胡玉荣高兴地说,由此她多了一个新角色——寿宁一中心理咨询室的“编外心理辅导员”,每天下午都会出现在寿宁一中,或在心理咨询室里,诲人不倦,多少次促膝谈心,多少回心灵碰撞,引导着迷途困惑的孩子走出人生困惑,拥有灿烂的心灵天空,在和煦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她像甘霖滋润着干渴的心田……
爱是一种可以相互传递、相互感染、促人奋进的力量,2008年的高考第一天,胡玉荣像往年一样,煮好凉茶,送往考点免费供考生、家长饮用,为考场外的家长送去酷暑的凉爽。有许多的学生也自愿的加入了她的行列。
如滚雪球一般,这支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如今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人,他们定期组织到街道、公园、体育场打扫卫生,到养老院去看望老人,志愿组织交通劝导队,宣传交通知识,上山植树造林……
爱心其实就是一盏灯,一经点燃,就会照亮周围所有的人。胡玉荣的爱心感染着身边的人,人们发自内心地称她为无私爱心大使,她几年如一日资助着家庭贫困的学生,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传递爱心。她的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给予了她很大的荣誉。胡玉荣先后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福建省劳动模范”、“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以及“穷人慈善家”等称号。能帮助弱势群体,为他们在寒冷中送去真挚的温暖,在酷暑里撑起一把遮荫的雨伞,她感到无比的幸福。为他们服务,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胡玉荣说“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也能使自己的心灵获得快乐,使自己的人生升值。今后,我将一如既往、无怨无悔地做下去,与众多的星光融会在一起,构筑起一个明亮的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