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创新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6年5月)

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65月)

刘作斌: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05-24

  编者按:参加工作多年来,刘作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荣获镇进步先进个人、助人为乐模范个人和青少年维权先进个人等荣誉。20163月获评福建好人。

  刘作斌,男,中共党员,1970年于白沙镇供销社工作,1972年参军,1984年担任白沙居委会主任,1990年以来担任白沙居委会支部书记,一直以来,他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热心于公益事业。

  2001年春节,他和妻子去进城探亲,两名乘客在车站上因琐事发生纠纷,一名乘客突然拿出水果刀准备向另一名乘客刺去,当时在场的人都鸦雀无声、不知所措,出于职业的本能和良心的触动,他不假思索,疾步冲上前去,一把将水果刀夺了下来,化险为夷,并协助乘警妥善处理了纠纷。回到单位,他并没有把此事告诉任何人,后来一封感谢信才让大家知道了一切,而他也只是淡淡一笑。

  刘作斌不单单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邻里相亲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手相助,看不惯的事情,只要他觉得合理,都会说上那么一回。他不仅有一份不畏牺牲的勇气,更有一颗细腻的心。20049月他回老家后,从父母口中得知,村里年近八旬的李奶奶因为儿子不尽赡养义务,仍然让她孤独一人住在破旧的土窑洞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富有同情心的他听说后,连饭都顾不上吃,从家里扛起一袋面粉、带了些馒头和水果就送往李奶奶家,感冒在床的老人家看到他送来的东西后,动情地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连连说好。接着他又去了李奶奶的儿子家,当她的儿子儿媳听到他提及要孝敬赡养老人的话题后,迅即对他横眉冷对,嫌他多管闲事,但他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地劝说了整一下午,在他的诚心感动下,第二天,李奶奶终于被儿子儿媳接到了新修的房子里,一起举家生活。

  20057月,刘作斌听说15岁的亲戚小王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辍学在家,以每月150元的工资在饭店打工,他得知后多次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校联系,为小王办妥了入学手续,并每月资助100元的生活费帮助小王完成了学业,现在小王已在深圳就业,月工资2000余元。

  20077月,在白沙居委会支部书记任上,助人为乐就成为了刘作斌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常常对同事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白沙居委会每年都有许多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此,他经常奔走与各部门、单位之间,想方设法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经过一月多的实地走访,他建立了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按照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分类制定了帮扶方案和帮扶措施。近两年,累计开展帮扶活动5次,帮扶儿童100多名。留守儿童杨某父母离异后都外出打工,性格非常孤僻,他定期将孩子接到家中,亲自下厨为孩子做饭,购买学习用品和衣物,终于使孩子露出了童真的笑容。

  “愿将春雨化甘霖,乐送玫瑰闻余香”。这是刘作斌同志对助人为乐在理性和实践层面上的升华,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袁建龙:12年献血累计39800毫升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05-20

  编者按:袁建龙,龙文区城乡建设局职工,助人为乐。12年如一日坚持义务献血,次数近100次,总量达39800毫升,曾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20163月荣获中国好人。

  

  无偿献血是他的人生追求。从2004年第一次献血后,袁建龙把志愿无偿献血、造福社会作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心是无限的。”每次只要医院需要,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献血现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热血,12年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至今累计献血总量达39800毫升,接近于10个健康成人的血液总量,成为龙文区建设系统当之无愧的“献血状元”。

  无偿献血是他的终身事业。袁建龙始终秉持一个信念 “我献血,我奉献,我快乐,我幸福”。在两件小事上面,集中体现了他把无偿献血当作终身事业。一是袁建龙平时爱喝点小酒,但自从走进机采献血者这个大家庭后,他对自己有一个硬性规定:为保证血液质量,一到献血间隔期,就滴酒不沾。更为可贵的是,他为了能一如既往地奉献爱心,数年如一日地将这个规定坚持执行了下来。二是袁建龙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无偿献血者,要把这项公益事业进行到底,只要身体允许,只要符合条件,就不会停下献血的步伐。

  无偿献血是他的光荣使命。2006年,袁建龙开始捐献血小板,每隔1-2个月,都主动前往血站无偿献血。他说,每次献血时,想着自己的血液会流进危重病人的身体,使他们渡过难关,他的心情就会特别舒畅。此外,袁建龙还积极利用出差、旅游等机会,宣传献血小知识,并与当地的无偿献血者倾心交流,让更多的人自觉地参加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漳州市中心血站有鉴于袁建龙同志的爱心奉献,在致我局领导的感谢信中写道“在此,非常感谢贵单位为社会培养出这么一位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好同志。”袁建龙同志甘于奉献,他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曲“人道、博爱、奉献”的颂歌,并得到社会的肯定——获2010-201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及2013年度漳州市中心血站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快乐奉献奖等荣誉。这些荣誉成了他弘扬人道,乐于助人的新的原动力,如今,他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向社会无私地奉献”这样一种追求。

 

许鸿升:带病坚持工作克服困难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05-12

  

  20159月初,闽清县公安局获悉公安部“红色通缉令”在逃人员、中纪委“天网”行动百名重点在逃人员排名第37位、涉嫌集资诈骗罪的詹某现身马来西亚。

  跨国追逃,存在语言沟通等各种障碍,需要指派一名综合素质高的民警去。刚从医院出院返回闽清的许鸿升得知情况后,马上主动请战。领导担心许鸿升身体,而且他的母亲两个月前由于车祸骨折,至今还卧病在家,婉拒了他的请求。许鸿升急了:“医生同意我出院,就说明我没事了!家里的事,有我老婆在!跨国追逃我必须得上!”

  拗不过许鸿升的坚持,领导只得同意其前往。其实,在局领导的眼里,有着丰富办案经验的许鸿升也是此次行动的最佳人选。2015921日,许鸿升踏上前往马来西亚追逃的路程,但谁都不知道,他已经与医生约好当周去上海复查,却因为追逃而临时取消。

  当天下午,许鸿升到达马来西亚,顾不上舟车劳累,就投入到对嫌疑人的摸排布控工作中去。狡猾的嫌疑人詹某似乎嗅到了什么,连续多天闭门不出,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耐性”。

  为了不打草惊蛇,23日起许鸿升就在詹某可能藏匿的住所附近进行24小时蹲点守候,饿了矿泉水就面包,冷了只能夹紧随身携带的公文包。经过72个小时的蹲点守候,26日下午,詹某出门时被成功抓获。102日下午,詹某被成功押解回福州。许鸿升来不及休整,又投入到紧张的预审工作中。

  108日,连续加班的许鸿升突发身体不适,他知道自己的老毛病——冠心病又出问题了,于是告假3天,赶到上海复查。医生建议他做心脏搭桥手术,但考虑到目前是“詹某集资诈骗案”的预审攻坚阶段,许鸿升咬咬牙:“我先回去,等案子突破后,我再回来动手术!”争不过许鸿升,医生只能摇头作罢。

  1023日下午,许鸿升在福州市第一看守所提审犯罪嫌疑人詹某时,又感到身体不适,但一直强忍着。同行民警许书泽看到许鸿升脸色苍白、大量出汗,还不时用手捂着头部,就劝许鸿升赶紧上医院。许鸿升强忍疼痛说:“来趟福州不容易,我能坚持,接着提审!”许书泽见许鸿升难受的样子,果断结束了提审。当晚许鸿升出现剧烈呕吐现象,闽清县医院建议转到大医院治疗,次日医院诊断许鸿升得了尿毒症。

  看到诊断书后,许鸿升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能不能不住院?当前正是预审攻坚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我不能走啊!”在进入急救室前,他喃喃说着。

  在工作中,许鸿升是负责任的,也是优秀的,他曾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获得了“福州市优秀人民警察”“福州警星”“破案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但在生活中,许鸿升却是个不合格的丈夫、不合格的父亲。许鸿升常笑谈:“我的军功章里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许鸿升的爱人叶锦辉常说:“爱上许鸿升,就是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2006年,叶锦辉认识了许鸿升,结婚后,叶锦辉才发现自己已经托付终身的那个男人,经常“靠不住”。一次,女儿凌晨1时高烧不退,焦急的叶锦辉给许鸿升打电话,但许鸿升正在蹲守,一时走不开。没办法,叶锦辉只能自己抱着孩子出门,走了很远才打上车上医院。

  自从嫁进许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叶锦辉一肩挑,因为许鸿升经常不在家,想找他商量个事,话刚说一半,电话那头就传来:“我正在忙,你自己拿主意吧!”多少次,家庭聚会,答应好好的许鸿升却临时缺席;多少次半夜接到电话,他匆匆披上衣服出门,而且一去就是好多天。因为这些,叶锦辉也没少跟许鸿升吵,但每次吵架,他就在妻子面前憨憨地笑,并保证下回不敢了,可电话一来,他又想不起来刚刚给妻子的保证了。

  这次跨国追逃,许鸿升害怕妻子不同意,“私吞”了病情,没有告诉妻子医嘱。直到病倒送到医院抢救,许鸿升才对妻子说:“不好意思,让你跟着我受累了!”

  从1023日许鸿升住院以来,叶锦辉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她说这是他们小两口结婚以来待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

 

 

 

李溢新:捐淋巴细胞给患者带去希望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05-05

  

  李溢新,男,集美大学航海学院航海技术1212班学生,助。这位年仅21岁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厦门迄今为止,唯一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

  第一次,挣脱恐惧去助人。李溢新从2012年大学入学之初,就加入了集美大学红十字会,坚持长期参与红会组织的各项志愿活动,三年多时间里多次参与义务献血活动。20135月,怀着对社会公益服务的热爱,他在《志愿者捐献同意书》上郑重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一名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志愿者。20149月,他接到厦门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与广州的一位血液病患者HLA配型初步吻合,被问之是否愿意进行高配捐献。虽然长期参与红十字会的活动,但消息的意外降临,还是使他既兴奋又害怕,毕竟他对很多的医学问题仍报以疑问,但在短暂的犹豫和思考后,本着一颗向善的心,他还是给予了肯定的答案。2015年初,他在福州市第一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了HLA高度配型。一周之后,他再次接到厦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其与该患者配型高度吻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了解和医生咨询,溢新当初的疑惑和犹豫全然没有了,对高配的成功抱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因为这样的付出,将换回一个患者的新生。

  20155月,李溢新在红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带着学校老师的关心,前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一次,李溢新在病床上躺了整整4各多小时,采集到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这需要14000毫升的血液循环量,而李溢新周身血液只有4000毫升左右。也就是说,他体内的血液,顺着管子,流到离心机,再回到他身体,来回走了3.5趟。李溢新说,“在病床上的4个小时里,他看电视,看天花板,和陪护工作人员闲聊,那些恐惧和担心便慢慢被驱散了。”从开始到最后,他都坚信自己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挣脱犹疑再上路。201510月初,因患者病情反复,急需李溢新同学的淋巴细胞进行救治。市红会的工作人员便打电话给溢新求助,本以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因为不少捐助过一次造血干细胞的人,都会止步于第二次的捐献,或是出于对身体的担忧,或是不想再经历血液离开身体的感受。

  李溢新同学得知后,马上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一些成功的案例,给他很多正面的力量。但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马上到来的12月份正是他备考最紧张的时候,作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大四的学生,他刚找到工作,即将被外派新加坡——为了能正式上油轮工作,他需要报考包括三副适任证书在内的船员资格证,12月就有7个测评,20161月有3门科目考试。红会的工作人员本以为消息不会来的这么快,但仅第二天,李溢新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再拖下去,就怕耽搁救助患者的最佳时机了。”这一次,他没有告诉父母,“第一次他们就没同意,这次不是怕他们反对,而是怕他们担心。”他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完成了第二次捐献,他的辅导员和舍友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他又将去进行一次捐献。

  201512月,在市红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他再次到福州进行二次捐献,这次捐献也让李溢新成为了厦门第一例进行二次捐献的志愿者。

  李溢新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年轻人——他也有恐惧,也需要权衡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正因为他比其他人更坚定,两次都选择了向前一步选择捐献,才显得尤为真实、珍贵,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