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6年11月)
林莹:悉心照顾患者不是亲人胜亲人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11-28
今年70岁的林莹是福清市中医院退休老护士,无论在岗时,还是退休后,她始终乐意帮助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悉心照顾患者,不是亲人胜亲人。1996年,林莹同志在体育公园晨练时,无意中听说霞楼有位叫王桂兴的哑巴五保户,最近得了一种怪病,无法与人沟通痛苦不堪,虽然其亲属也曾帮他雇了一位护工,但因为病人脾气古怪,护工受不了走了,现在无人照顾,太可怜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此,林莹将他挂在心上,经常到王桂兴家去看望他,为他料理家务。凭着多年护理经验和专业知识,林莹发现王桂兴的淋巴体征异常,就设法与较关心他的近亲属商量,把他送到省城较权威的医院做病理穿刺检查。联系医生、辅助病人检查、穿刺……整个过程林莹包了,之后,她又独自留在福州等待病理报告。病情确诊为淋巴癌晚期在福清接受保守治疗时,林莹不管家里多忙,每天都安排时间赶几里路前来医院,指导护工护理病人,尽可能减轻病人痛苦。几天后的深夜,病人突然大出血去世,护工慌了神,联系不上死者近属,情急之下,只好给林莹打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林莹二话没说,立刻披衣赶着漆黑的夜路来到医院,一面让护工跑去通知死者近亲,另一方面与火葬场取得联系。为了让这位无依无靠的五保户死者显得庄严体面,她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死者进行化妆,又与其亲属送死者到殡仪馆火化。她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王桂兴的近亲远友,他们拉着林莹的手感动地说:“谢谢你这一年多的无偿帮助,没有你,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起林莹,她的同事魏阿姨也是万分感激“她就是我们的亲姐!”原来,二十多年前她的婆婆得了血癌在家接受保守治疗。病人需要人照顾,可是公公身得冠心病,又公务缠身,无法过度操劳,而她自己是医院妇产科的主干,时常顾不了两头。获知情况后,虽然自己的家庭也正处艰难之秋的林莹,仍自告奋勇主动担起协助护理的工作,连续一个多月不拉一天地,每天做完医院的活,就赶往几里外的后山顶来服侍病人,经常是彻夜未眠,为处在痛苦危重中的病人翻身、捶背、滴注、喂水、倒便,老人家离世,林莹还拖着疲惫的身体帮忙料理治丧事宜,直至送老人入土为安。如今,魏家人早就把林莹当作亲人。
受到林莹无私照顾的还有很多很多:照顾并亲手下葬了粮食局退休干部王瑞珍;长期照顾退休老教师林瑞先、陈兰玉夫妇以及他们患精神病的儿子;长达8年义务悉心照料原糖厂职工83岁高龄的郭珠梅、林瑞英夫妇;患前列腺癌晚期的吴永同老人,虽然当时林莹的丈夫也查出肠癌晚期,但是她在全力以赴服侍自己的丈夫同时,仍不忘记通过电话询问吴大爷的病情,而送走丈夫半个月后,林莹又出现在吴大爷病榻前……
伸出援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2010年4月里一天,林莹在市体育公园晨练,经过健身器材区,发现许多人在围观着什么。她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大姐,因为身体平衡失调,没掌握好健身器材的技术要领,加上她个头又胖,就从健身器上狠狠地摔了下来。围观的人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都不敢轻易动手救人。林莹上前一摸,发现没了呼吸,人处于昏迷状态。当她正要下手抢救伤者时,有位认识林莹的好心人喊道:“林护士,你别多管闲事,担心惹祸上身!”时间就是生命。林莹毫不犹豫地为受伤的大姐实施了人工呼吸等紧急抢救措施,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警车、急救车来后,林莹同志又送上急救车,并且陪送她到医院,帮忙办了一应手续,直到得知伤者完全脱离了危险,才疲惫地离开医院。
像这类做好事不留名的事例不胜枚举:2005年5月25日老体协成立20周年大会上,不顾脏臭救助一名昏倒在厕所的术后病人;在街心公园为晨练休克倒地不省人事的大妈做人工呼吸……但是她自己受伤却遭遇了冷漠。有天,林莹在街心公园教老大爷老大娘练习柔力球,因为用力过猛,不小心摔倒了,导致腕骨骨折,痛倒在地打滚,不料,在场竟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林莹只好忍着痛,自己搭车到医院。经过一个多月休养,伤好了,在腕肘上留下了永远的疤痕。自己平时看到别人有困难都乐意伸手帮一把,但是遇到自己的事却无人帮时,林莹坦言是有些心痛,但是她说,痛过了,伤好了,在她的心里不会留“疤痕”,“如果我也不伸手,那‘受伤’的人不是又增加了吗?”
简朴克己,洒向社会全是爱。多年来,由林莹组织、辅导、教练的老年人健身活动项目多达十来项,为了推广这些活动,她足迹遍及我市各镇街。在这过程中,她结识了许多好姐们,许多同伴都喜欢去她家唠唠嗑,拉拉家常,诉诉苦或者请求帮忙做些什么。到她家才知道,她的家基本可以用上“寒酸”二字:家里的卧室是一张七十年代的木板床,一具大衣橱都掉了一扇拉门,三餐吃的是稀饭,主菜是自制的糖水浸萝卜、豆腐、鱼仔干……这和大家眼里阔气的林莹迥然不同:自掏腰包为龙江老妪腰鼓队无偿赠送腰鼓;四处托人到浙江购回四十多把长剑供老年练习者使用;向托养院赠送十多面适合老年人用的手摇鼓供老年托养者练习使用;把被中国老龄委授予“全国优秀调查员”光荣称号时获得1000元奖金用于为长寿老人购买各类营养礼品……她自己生活简朴,手头拮据,从不向亲朋好友开口,但为了老年人柔力球专项活动,她从自己亲戚企业家、朋友、老邻居募集了壹万多元的经费。
对自己能省则省,林莹对老年的公益事业出手大方,但有时也精打细算:没有柔力球拍,她就自己动手制作;跳马鞭舞没有鞭梢,她就买来柔软的毛线,穿扎在竹条上,做成鞭梢;看到许多老年人坐在冷冰冰的木头椅子上,她就买来羊毛线编织羊毛蒲团……
林莹简朴克己,却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推动老年人健康活动事业,她苦待了自己,却把爱心和温暖洒向社会。
警嫂毛娟文:传递正能量的“知性大姐”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11-25
咫尺天涯的“知心爱人”。1996年12月,从福建省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的王炼武投身晋江市公安局,被安排在刑事侦查大队重案队工作。摆在毛娟文面前的一边是坚守故土、陪伴亲人,一边是远赴异地、支持丈夫。坚决选择后者的毛娟文原以为在同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会多一些,然而晋江公安的高强度工作却打破了她的美好幻想。夫妻二人刚来到晋江的那几年,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命案、“两抢”案件频发,天生就和犯罪有仇的王炼武总是不着家,要么在单位加班加点,要么跑外地出差抓捕,夫妻团聚的时间极其有限,有时毛娟文甚至连续一个月都见不着丈夫的身影。极少面对面的交流,取而代之更多是电话沟通,起初毛娟文总是张罗好丰盛晚餐,满怀期待说:“晚上回家吃饭吧,都是你爱吃的”,等来的却是“你先吃,我晚点回去”,“晚点”有时是一个小时,有时却是彻夜未归。坚强的背后是深夜里牵挂的眼泪,也是食宿无常后脆弱的肠胃,更是丈夫面前从不抱怨面带微笑的包容与支持。2014年1月的一个夜晚,疼痛难忍的毛娟文独自打车前往医院,经检查是急性肠胃炎发作,整晚都在医院挂点滴,周边的人劝她联系家属前来照看,她眼中淌着泪花,脑子里是再熟悉不过的那个号码,却迟迟不肯拨过去,不是不信任,只因怕值班中的丈夫心中太多牵挂,影响工作。自己再大的病痛也比不上丈夫多一份专注,少一份危险,不管早回家、晚回家,平安回家就好!
分身无数的“后勤部长” 。毛娟文是贤妻、是良母,也是孝顺儿媳,是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
2001年,夫妻二人的爱情结晶诞生了,他们的女儿王斌呱呱坠地,喜悦过后却是幸福的烦恼--谁来照料孩子。两个人都有固定工作平时要正常上班,孩子出生前的家务活就已经让毛娟文有点应接不暇。毛娟文看出了丈夫的难处,毅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宁可让一位丈夫亏欠三口小家,不让一名民警耽误社会大家,只有社会的安定和谐才能保障更多的家庭幸福。”“后勤部长”毛娟文的思想境界令人钦佩。十四年来,在毛娟文的悉心照料下女儿健康成长,如今已进入中学校园,日常的接送仍是毛娟文一人负责。
2010年,王炼武的父亲不幸中风,起居生活不便,在老家闽清休养,由母亲照顾,王炼武公务繁忙,极少回家一趟。十多年来,每一个春节团圆夜他都坚持在岗位上,但内心却对年迈的父母充满愧疚。毛娟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千方百计的挤出时间去看望二老,在自己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小孩的情况下,坚持每个月都要回闽清老家两三趟。2012年,王炼武年迈的母亲又被确诊为直肠癌,毛娟文往闽清跑的次数更勤了,从看病、换药、复诊等等事情,不论多忙,只要赶得上,毛娟文就会从晋江赶赴闽清陪两位老人,每次回到公婆身边便揽下所有家务,悉心照料,告知二老丈夫在晋江一切安好,不忍他们再生牵挂。每逢国庆、五一等长假临近,毛娟文却早就提前订好了去往闽清的车票。两位老人不忍心儿媳总是这样奔波劳苦,时常电话劝告毛娟文有时间也要多出去走走看看,不然生活太单调,她总是乐呵呵的应承下来让公婆舒心,却依然义无反顾的赶来照顾。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两位老人家的身体有所好转,这让王炼武渐渐放下了心中的担忧,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巾帼文明岗上的“工作标兵”。毛娟文是晋江地税局征收分局这一“全国巾帼文明岗”的一员,她没有被沉重的家庭负担所压倒,在家她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在单位她是工作上的一把好手。工作以来,她一直扎根地税基层一线,勇敢的挑起了票证管理的大梁,她始终用最美的微笑迎接每一位纳税群众。特别是省局新的票证系统上线后,她作为业务骨干主动挑起新系统应用工作,经过连续半个多月的加班加点,顺利完成了2983份票证的清理和77030份票证的初始化工作。她所负责的晋江市6个待道办事处及陈埭、西滨、科技工业园区6000多户纳税单位及晋江国土资源局等16个单位的票款结算工作,每年使用的各类缴款书、完税征等各类票证近40万份,涉税税款10多亿元。
十多年来,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枯燥、繁琐、海量的票证管理工作中创下“零差错”、“零投诉”的佳绩,2008-2010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公务员、2011年被泉州地税局荣记个人三等功、2014年获评晋江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4月被评为泉州市“三八”红旗手,2015年10月被公安部与全国妇联联合授予首届中国好警嫂。
林新华:用生命践行一名党员的承诺
2016年7月9日上午台风“尼伯特”来袭,这位61岁的党支部书记在转移群众的途中,遭遇半片山坡垮塌,被泥石流卷走,不幸遇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群山凝噎,涧水呜咽。10日下午,永泰县清凉镇副镇长吴春明拿出手机拍摄的62岁旗山村村支书林新华的最后一张照片,时间定格在9日10时45分18秒。
“如果我们不急着返回村部,新华书记就不会被泥石流冲走了。”他噙着泪,跟记者讲述林新华生命最后几小时的印记。
旗山村海拔430米,150多户人家分布在4个山地自然村。受“尼伯特”影响,9日凌晨,雨势不断加大,7时许下起特大暴雨。林新华和吴春明、镇包村干部张德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陈雪明、村主任林春光5人在山上已值班一天了。8时30分许,林春光的电话响了,石厝自然村一村民报告房子进水了,希望村干部接他出来。过了十来分钟,土门限自然村地灾点的另一村民报告他房子后山坡溜方,房子有倒塌危险。
随即,5个人兵分两路,林新华和吴春明、张德明一路,前往土门限自然村,其他两人前往另一处。10时许,3人到了土门限,暴雨如注,村里30多人大多是留守群众,万一出现危险,后果不堪设想。于是,3人把他们集中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安全地点,并嘱咐两名老党员帮忙照顾。
10时30分许,安置好群众后,手机信号却中断,联系不上林春光一组人,大家很着急,决定返回村部,以便应对随时发生的紧急状况。一路上,山体不断溜方,前进异常艰难。在一处淤泥前,吴春明拿出手机,给林新华拍了张工作照。
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林新华最后一张照片。
在距离村部不到1公里的拐弯处,十几米长、半米深的淤泥挡在他们面前,路的一侧就是深深的山涧。44岁的吴春明最年轻,走在前头,张德明在中间,林新华走在最后,三个人相隔三四米。
“轰隆隆”,山上巨响如雷,吴春明立马感觉大事不好,张德明大喊“快跑”,几秒之间,半片山坡垮塌,泥石流倾泻而下,吴春明抓住淤泥上的竹子等物,爬了出来,张德明被冲下来的泥石流冲翻,捡回一条命。但就在他们眼前,林新华却被泥石流卷走。“新华!新华!”两人脱险后,赶紧寻找他,但只剩下空谷回音,林新华不见踪影。
手机没了信号,他们赶紧跑回村部找人。听说老支书遇险了,10多名群众自发与已回来的林春光等人前往找人,大家叫喊着书记的名字,山涧却空荡荡的。12时许,在大家心急如焚时,一大片山坡又发生垮塌,冲下来的泥石流差点将陈雪明卷走,还好随行的村民一把抓住她。“赶紧先撤,太危险了!”吴春明赶紧叫大家后撤。
“他是我们的好书记,从1986年到1996年一直是我们的村干部,2012年6月至今是我们的村支书,村里的路准备拓宽,路基已做好,路灯都装了,但村里的顶梁柱不见了。”60岁的林国强眼泪掉了下来。大家都很敬重这位工作无私心的老支书,七八名村民自发再次上路,从连山自然村翻山越岭迂回到山下,找了一个下午,一点消息也没有。
9日18时许,噩耗传来。在旗山村和温南村交界处,土门限自然村的寻找队伍发现林新华的遗体。“他手里紧紧抱住一根麻竹,距离出事地点两三公里远,他在村里值班,还不知家里也遭了水灾。”吴春明说。
10日早,得知噩耗的林新华的家人赶上山,他的爱人几次哭晕。
“新华走了,留下了一个困难的家,儿子早年去世,女婿患病在身,一家人靠一间小店支撑。”吴春明说,“台风天,谁不愿在家待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30多名村民,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
驻村第一书记陈雪明痛心地告诉记者,跟着老支书林新华,她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是他教会了自己如何跟村民打交道。如今林书记不在了,但是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只要你没有私心,村民就会信服你”依然在她耳边回响。
当地村民说,林新华上任后,化解了村里很多矛盾,他能一碗水端平,村民都很信任他。在他的带领下,通村水泥公路5.7公里,4个自然村均已通电,并已完成电网改造,建立了人饮工程,日供水20吨,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045元。同时,村民告诉记者,今年62岁的林新华家庭也是屡遭不幸,儿子因为白血病早逝,女婿也患有疾病,但他身处困境却时刻不忘村民。
罗三凤:传承孝道的中华好儿女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11-21
孝顺的好儿媳
罗三凤的丈夫是独生子,公公在其女儿3岁时就去世了,至那以后婆婆就一直和她生活在一起。20多年来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和睦相处,亲如母女。婆婆在早些年就得了帕金森综合症,在生活中难以自理,也经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常年靠药物来维持,体质一年比一年弱。在女儿读大学的那一年,婆婆摔倒了,摔痛了腿行动相当不便,只能长时间呆在楼上房间休息。罗三凤怕她不习惯,于是每天将她背上背下,毫无怨言,这一背就是半年多,直到婆婆腿脚痊愈。虽是说痊愈,但是从此之后婆婆开始行动不便,要靠拐杖来行走,罗三凤重买家具,为婆婆在一楼置办了“新”房,对于婆婆,她从来不吝啬。前段时间,婆婆不小心又摔跤摔断了腿,只能长时间在床上做牵引。罗三凤怕老人在床上躺久了皮肤会腐烂,坚持每天给婆婆擦身子,婆婆不能下床方便,罗三凤便每天坚持给她大小便。有人劝她请个保姆来照顾她,她觉得保姆照顾的不周到,坚持说:“年轻的时候都是婆婆照顾我,现在该轮到我照顾她了。”
体贴的好妻子
罗三凤和她的丈夫兰华生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罗三凤用二十多年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着她的为妻之道。2014年11月,丈夫突发脑干出血。晴天霹雳,给原本要照顾婆婆的她又带来了噩耗。还清晰地记得,丈夫刚入院的那几天,罗三凤彻夜无眠,内心的焦虑不安,但她依然要用微笑面对。丈夫得病后时常情绪不稳定,时常怒骂罗三凤,平时要强的她没有反抗,默默地忍气吞声,依然为其擦身、喂饭、大小便……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丈夫很快就出院了。然而面对他们的事,艰苦的康复训练。日复一日,罗三凤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和行动陪着丈夫一步步走向康复。如今她的丈夫已经能够正常上班,大家都说这真是的奇迹。而她会微笑地告诉大家:“只要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慈祥的好母亲
在女儿面前,罗三凤是一位好母亲,女儿不管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会和妈妈说,她从来都不会不耐烦,而是为女儿耐心的解决每一个问题。对兄弟姐妹的子女,罗三凤也视如己出,生活上、学习上都关爱有加,为了让小姑子的儿子有出息,自小就把他从农村带到县城来教育,不拿小姑子一分钱,默默为他们奉献着,侄子女们也都很尊敬她,爱戴她,每个小孩都很喜欢呆在她家粘着她。
从1996年开始罗三凤自费资助武平一中的贫困学生,到现在为止已经资助了六个了。这些孩子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了,但他们还跟罗三凤联系着,过年回来都会去”罗阿姨“家坐坐,与她聊聊工作、聊聊生活。2011年,在县妇联的号召下,罗三凤又与平川中心小学的一个”留守儿童“结对,当上了这个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经常打电话给她,嘘寒问暖,并给予物资上的帮助,鼓励她好好学习。
热心的好邻居
罗三凤在小区、在单位、在朋友圈里的口碑都特别好,邻居们、同事们、朋友们都喜欢与她相处。“阿婆,你年纪大了,那么高的树不能爬呀,我来帮你摘枇杷吧。“”公公,你去哪里呀?我送你吧?”……罗三凤总是这样热情大方,待人真诚,邻居、同事、朋友遇上困难了,她总是慷慨解囊,热心帮助。前几天,小区的主管还特地来到家中,竖起大拇指,表扬了她一番。的确,几年来,罗三凤们搬过三次家,但不管到哪儿,都得到大家的赞美声。在公司,罗三凤担任工会副主席,能配合工会主席协调沟通企业行政与职工的关系,而且关心职工生活,努力为职工排忧解难,及时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做职工之友,同事亲切地称她“罗阿姨”。
林丽华:弱女子9年照顾两代四老人
来源:福建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11-16
林丽华是建宁县溪口镇杨林村的一位普通百姓,公公中风,母亲中风,父亲瘫痪……她九年如一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在公婆眼里是好媳妇,在丈夫心中是好妻子,在孩子们的心中是一位好妈妈。她凭着坚强、勇敢,照顾两代四位老人,用爱撑起了这个家。她用爱心温暖了亲人,用孝心感染了邻居,以实实在在的言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含义,谱写了一曲曲孝老爱亲的赞歌。
林丽华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和丈夫在一起种田、管理果园,一起经营着这个家,公婆身体硬朗,孩子活泼可爱,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十几年前,丈夫姚忠良患上了骨关节疾病,不能干重活,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林丽华身上。平日里,为维持全家生计,林丽华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就近打零工。几年来,她当过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去果园里帮别人挑选果子,什么能挣钱她就干什么。在林丽华的悉心照料下,姚忠良的骨关节疾病有了好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7年的一天,林丽华的母亲突然感觉头晕,送往医院,经诊断为脑血栓,半边身体没有了知觉。在此之前,她的父亲林宝来已经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全靠母亲照顾。家里还有一位91岁的老奶奶需要照顾。“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回忆往事,林丽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她说,她虽然有两个弟弟,但是都在外地工厂里打工,生活条件比较差,没法抽身照顾。情急之下,林丽华经与丈夫和公婆商量,决定把三位老人接到婆家照顾。“丈夫很支持,公婆也同意。”很快,林丽华将父母和老奶奶接到婆家住,并细心照顾。
这么多老人生活在一起,林丽华的家变得特别热闹。每天都有许多邻居来串门,其乐融融。不久后,林丽华的老奶奶因身体情况,去世了。2014年,林丽华家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公公姚城玉也患上了脑血栓,不能自由活动。困难面前,林丽华没有流泪。每天早上6点多,她就起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到三位老人的房间看看,然后再去厨房里准备早餐。因为母亲,公公长期卧床,林丽华定时为老人翻身、擦身子、按摩,在她和丈夫的精心护理下,老人从来没有患过褥疮。每当天气好的时候,她都把老人搬到轮椅上,将轮椅推到院子里,让老人晒晒太阳。由于长期卧床,老人食欲不好,林丽华就给老人变着花样做一些水饺,肉丸等可口、易嚼、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平日里,林丽华要做的事很多,清理大小便,剪指甲,洗衣服,房间卫生……天气冷了,林丽华还要半夜起来给老人们盖被子。林丽华说,辛苦她不怕,就怕老人们一起生病。去年,父亲林宝来得肺炎,在县医院住院,林丽华和丈夫来回跑照顾三位老人,父亲出院后,母亲诸桂英又生病住院了。那段时间,夫妻俩尽管忙碌,但他们始终用微笑去面对。现在,三位老人病情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
林丽华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她勤劳质朴、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用一颗善良的心温暖着老人,照顾着亲人,谁能算的清她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林丽华用她的善心和孝心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为邻里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她关爱老人、无微不至照顾家人的举动,深深感染了周边村民,她的事迹在建宁县传开了,2016年6月21日三明日报百姓故事栏目报道了林丽华的事迹。正是像她这样一些勤劳,善良,淳朴的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正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奉献,使得多少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