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创新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6年12月)

 

马志杰:守望山区10多载悬壶济世写人生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2-29

   

  马志杰出生在海拔700米、离镇区近20公里的东马村山石码自然村,从小感受了山区农村缺医少药、医疗条件简陋、农民饱受病痛折磨的艰难岁月,中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大山里,跟着父亲行医。为提高医术,他除了参加当地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外,还到厦门高等医科学校学习,并先后几年在漳州中医院、漳州芗城中医院跟班实习。见几位村民饱受鼻炎困扰,自己又无能为力,他便到北京进修了鼻炎专科,学成归来后,不仅解决了村里鼻炎患者的病痛,还引来了周边乡村及泉州、厦门等地患者前来就诊。为增长医学知识,他订阅了《乡村医生》等医学报刊书籍,闲暇时认真研读。

  2006年,经过各种考核,马志杰正式入列乡村医生,并接手父亲那间30平方米的既是住所,又是诊所的石头房,开启了他独自行医的生涯。行医中,遇有疑难杂症,他除了和有数十年行医经验的父亲探讨外,还向自己实习医院的专家请教。10年来,马志杰从未出现一起医疗事故或医患纠纷,得到了村民的信赖。

  由东天尾、三关堂、山石码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东马村,沟壑密布,山峦巍峨,每个自然村相距五六公里,连通的山路崎岖险峻,有的地方石壁如刀削,给出诊带来了诸多不便。20063月的一个雨夜,三关堂村民林春木来敲门,说他四岁儿子发高烧、神志昏迷,要马志杰前去诊治。听完简述,马志杰备齐相应药品和器械,手持手电筒出诊。因道路被连日的暴雨冲毁,他们只能从山林中一条小道徒步前行,风雨中,两个人跌跌撞撞地翻过一座大山,趟过一条小河,经2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才到了病人家中,马志杰不顾浑身湿透,马上给患儿把脉诊断,做急救输液治疗,并守在一旁观察。凌晨3点,见患儿已无大碍,马志杰婉拒林春木一家人的挽留,背起药箱连夜原路返家。途中,他不慎滑到,手电筒滚到了山下,无法前行。寒冷、饥饿、恐怖、无助的雨夜使他萌生了坚决不当村医的念头!但当他早上7点多钟回到家中时,看到等着他看病的乡亲,他又顿觉自己是被信任的,弃医念头又烟消云散。10年来,马志杰累计出诊500多次,步行路程10000多公里……

  2008年,东马村因存在地质安全隐患,被当地政府整村搬迁至镇区附近。搬迁后,马志杰不忘初心,筹措了近10万元资金,把自家和弟弟家的一楼打通,改建成了面积达96平方米,设有药房、诊室、治疗室的标准村级卫生室,他继续为村民服务。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马志杰选用质优价廉的药品,对五保户、困难户,他主动减免医药费。对个别重症患者,他义务用自家车辆运送到市区大医院就诊。2013年,村民刘文全患上肾盂肾炎并发高烧,马志杰当即开车将其紧急送往漳州医院治疗,并垫付了医疗费。难怪乡亲们称马志杰是他们村里的“120”

  为了全面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马志杰为全村1600多人逐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对全村89名高血压、糖尿病和重型精神病患者建立了台账,不定期上门服务,为他们答疑解惑、检查身体、发放药品,控制病情。对于村中的孕产妇,则动员她们到镇卫生院免费建立《孕产妇保健册》,让她们享受孕前优生咨询、增补叶酸、妇科检查和产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等免费服务。2011年,马志杰的卫生所被龙海市卫生局评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示范单位。

  10年来,马志杰用爱行医,用责任守护乡亲们的健康,赢得村民的信赖和相关部门的赞许。2014年,在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明办、共青团漳州市委联合举行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寻找身边的漳州好青年”活动中,马志杰荣获“爱岗敬业好青年”称号。今年,他又被推荐为漳州市“最美乡村医生”候选人。沉甸甸的荣誉,凝结的是马志杰10年的青春年华,体现的是他对乡村医生神圣职责的承诺践行。

当问及是否到外地去发展,马志杰不暇思索地说:我的根在东马村,我只想留在这儿,继续为乡亲们看病,直到老去……

 

汪登法:一位普通党员的不平凡义举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2-26

   

  献血无声大爱无言 

  2012年底的一天,紫金矿业收到龙岩市中心血站的一封感谢信,大家才知道原来公司有一位十几年默默奉献,无偿献血的无名英雄汪登法。

  2000年,汪登法在部队和战友们一同去献了第一次血,了解到了无偿献血在危急时刻对急需用血病人的重要性,此后,他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崇高的事业中来。2006年至今,他成了龙岩市中心血站的“常客”,血站工作人员已记不清他在这期间去献过多少血,也记不清他的血液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当得知龙岩市机采血小板用量急剧上升,而捐献血小板的人较少时,他义无反顾地走向无偿捐献血小板行列,多次到龙岩中心血站进行无偿献血、捐献机采血小板,仅2011年、2012年两年就分别捐献了7次机采血小板,2007年以来,累计献血46次,单采血小板达42.5治疗量。龙岩市中心献血站机采科主任凌冬红说:“长期坚持献血小板的人很少。血小板的抽血程序复杂,需要一个多小时,汪登法从上杭来龙岩再回上杭需要半天的时间,这是常人没法做到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我们血站库存血告急时,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义不容辞的前来献血。”

  汪登法不但自己积极参与无偿献血,还以实际行动感召身边的人参与到这项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事业中来。2008年的一天,汪登法带妻子逛街时,有意识地将妻子带到献血站,并动员妻子一同献血,妻子当时满脸不高兴,扭头就走。回家后汪登法耐心的解释和宣传引导,不久他的妻子就高高兴兴地陪他一起参与无偿献血。在他献血事迹的感召下,他身边许多同事也义无反顾地加入无偿献血行列。

  当其他人都惊讶于他如此长时间坚持无偿献血时,他总是平静地说:“因为我是党员,参加无偿献血,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且我的鲜血还能救助别人。只要我的血液合格,我就会坚持捐献。”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义务献血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

  携手义工共筑大爱 

  汪登法还是上杭义工协会的一名会员,今年6月通过选举正式成为上杭县义工协会蛟洋分会的会长。近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几十次公益活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社会传播了正能量。他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化作了春风细雨,温暖了许许多多的人,得到了受助人的一致好评。

  2016年春节来临之际,汪登法组织多名义工前往蛟洋镇贫困户傅庭熙、张兰兰、傅河鋆家中进行慰问。每到一处,汪登法都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现年65岁的傅庭熙,其智障的妻子4年前在一场事故中被火车夺走了生命,留下了一个年幼5岁的儿子和12岁的女儿,傅庭熙数年前有过一次外伤致右小腿骨折,目前钢板还在其腿上,如今老傅年岁已高,加上儿女还小需要照顾,无法外出打工,一家三口住在破旧的危房里,只靠着政府的五保户补助,即每月1000余元的收入艰难地生活着。听完傅庭熙的介绍后,汪登法鼓励他们要战胜困难,树立生活的信心,并为他们送上大米、食用油、对联、新衣服等慰问品,傅庭熙紧紧握住汪登法的手说:“非常感谢你们,帮我过年的物品都备齐了,我不用为过年发愁了。”通过走访、慰问活动,不仅使贫困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还使他们在春节来临之际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每年的夏天,到处热浪滚滚。从2012年开始,汪登法在蛟洋集镇设立爱心凉茶摊,组织开展“清凉一夏”免费送凉茶活动,为烈日下的环卫工人、老年人及赶圩的民众送上凉茶,此举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201510月开始,汪登法又组织开展环卫工人“爱心早餐”公益活动。环卫工人凭“爱心早餐”券即可在有关商家用餐,让环卫工人免费吃上了热腾腾的早餐。让环卫工人切实感受到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注、关爱和对他们工作的尊重、认可,让他们体验到“家”的温馨。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汪登法同志,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用他的热血铸就了爱心,用他16年的坚持,铸就了人间不平凡的义举,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以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

汪登法荣获2013-2014年度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和“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2016年度被龙岩市委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201511月被龙岩义工俱乐部评为2015年度“百优义工”;先后四次获评紫金矿业集团公司“优秀员工”、是2012年度紫金矿业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度紫金矿业集团“十佳最美紫金人”。人民网、中国网、搜狐、客家网、福建之窗、闽西日报、闽西新闻网、上杭网、上杭新闻网等报刊及网络媒体纷纷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邓昌朝:二十几年的助学路,圆1236名贫困学生的“读书梦”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2-21

   

  邓昌朝,195712月生,福鼎市贯岭镇主任科员。从1994年至今,凭着对山区孩子博大的爱,邓昌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募集善款412万元,资助1236位贫困学生重新踏入校门,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1236个美丽动人的故事。2004年被提名为“感动福建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并获得“全省优秀辅导员志愿者”称号,200910月荣获“宁德市首届道德模范”称号、“感动闽东十大人物”称号、宁德市先进工作者(劳模)荣誉称号,20106月在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中被评为“爱心使者”,2013年荣获福建省劳模称号。

  邓昌朝就是这样一位基层干部,还与山区的孩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二十几年的助学道路上,为了让1236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他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些费用,为贫困生解决燃眉之急,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他得知省肢残人协会正举办义卖活动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家收藏已久的20多幅书画送到福州参加义卖。

  为了让捐资助学工程形成格局,让贫困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邓昌朝同志提倡并建立了“希望工程助学基金”。目前,爱心助学基金已达30多万元,每年利用基金增值资助贫困学生达36人。2004年邓昌朝同志当选福鼎市政协十届委员,他深入基层调研,整理资料,利用参加政协会议机会,把增加农村教育投入,解决贫困孩子就学问题作为提案,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贫困生。邓昌朝跑四方捐资助学的事迹,被省内外新闻媒体广为宣传,让许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他的爱心助学所感动,也感染了很多人热心参与捐资帮困行动。如今这个爱心接龙的人数越来越多、队伍越排越长。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邓昌朝那颗博大的爱心接纳无数的贫困孩子,温暖着无数残缺的心灵,有《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扶贫》、《中国人口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闽东日报》刊载了邓昌朝帮困助学事迹,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宁德电视台多次播放邓昌朝助学专辑。

  二十多年来,邓昌朝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紧紧围绕基层围绕人民群众开展工作。因此,对于群众的困难,他总能第一时间了解,第一时间帮助。在他的办公室桌上,时常放着全镇范围内的特困工人、贫困母亲、因病群众及农民的档案,他总是力所能及的把日常救助与临时救助和节日救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扶贫扶助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近6年来,在他奔走下,为30多名因病无钱治疗的困农民工筹措善款60000多元,为6个行政村的26户贫困家庭送去了10000多元慰问金和一些生活物品,同时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和勤工俭学岗位达50多人次。军营村老妇干陈来花患风湿关节炎多年,行走不便,201212月住院治疗花去医疗费11万多元,家庭困难,他协调相关部门筹措资金帮助解决。此外,在他的牵头下,镇政府机关成立了“爱心环保站”,发动机关干部把各股室的废纸、旧报纸及上下班从路上随手捡来的塑料瓶等废品集中到镇爱心环保站的小屋,将卖废品所得用于助学,六年来仅此项就筹集资金2万多元。为了推动慈善事业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10年他被福鼎市太姥山永恒爱心促进会聘为顾问和家乡硖门畲族乡秦石村关工委名誉主任。邓昌朝同志这种热心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让群众感到了党的温暖,塑造了良好的机关领导干部形象,不少人都说,在他身上,闪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

  为传递善心,在全社会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的文明风尚,近年来,邓昌朝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为契机,应福鼎市各单位及学校邀请主讲“道德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让文明友爱之花在全市处处开花。

  在“道德讲堂”上,邓昌朝“凡人善举”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质感动了每一位听众,也鼓舞了每一位听众。福鼎市财政局、党校等单位在“道德讲堂”上发起现场捐款活动,共同帮助贫困老人、贫困学生和患病儿童等;福鼎市文体新局、妇联等单位在“道德讲堂”后,纷纷效仿贯岭镇机关爱心环保站的做法,把单位的废纸、饮料瓶等集中起来,并将变卖款全部交给贯岭镇关工委,用以资助贫困生和困难户;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桐南小学等学校专门聘请邓昌朝为少先队大队校外辅导员,作为青少年传承传统美德的榜样。2014年,邓昌朝应邀主讲福鼎市委党校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道德讲堂”时,讲起了佳阳乡25岁女子蔡丽婷突患白血病一事,全体教师和同学都深受感动,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三年来,邓昌朝受邀主讲“道德讲堂”50余次,听众答6000余人,“道德讲堂”在继续,人们的善行善举在传递,邓昌朝作为福鼎道德模范的一张名片,正为社会凝聚更多的正能量。

 

 

姚明兰:二十年如一日,用孝心守护病重婆婆的好媳妇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2-16

   

  姚明兰家境贫困,丈夫在外打工,膝下共有两个女儿。她每天起早贪黑,拉扯孩子、抚养老人,经过她的辛勤劳作,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可在1996年时,她的婆婆不幸生病,虽几经救治,最终还是双腿瘫痪,一直卧床至今,现年89岁。日复一日,整整二十年,姚明兰始终用孝心守护着婆婆,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生活,每天端饭端水,倒屎倒尿,还定时用毛巾给她擦身,精心呵护,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不管多苦多累,都要把老人照顾好后她自己才休息。

  婆婆生活不能自理时,姚明兰同志每顿饭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勺一勺地喂她吃饭,一口一口地喂她喝水,在姚明兰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渐渐地好了起来,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了。后来,又鼓励婆婆试着走路,扶着她一步一步挪动。由于年龄大,婆婆拄着拐杖无法行走,又想办法用一条轻便四脚凳子用手拄着走,为防止凳子滑倒,用旧布把四脚包住。婆婆终于能自己轻轻挪动了,但她的头上又多了一丝丝的银发,背也严重变形,腰椎突出,出现骨质增生。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姚明兰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媳”,近几年来,随着婆婆年龄越来越大,耳朵也背,眼睛不好,偶尔还会有点小毛病,但在她精心照料下,精神不错,街坊邻居都说:“如果没有她真诚至深的孝心、爱心,老人怎么能过上这幸福的晚年生活?”姚明兰用她孝老敬老的美德,让人们口碑载道,也为自己铸就了做人风范。

  姚明兰在照顾好自家老人的同时,对有困难的乡邻也是给予热情的帮助,村里不管谁家有事需要帮助,姚明兰都会毫不吝啬的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她在家中隐约听到隔壁邻居家里传来痛苦的呻吟声,她便推门进去,只见邻居杨大妈躺在沙发上,原来是她老毛病又犯了,姚明兰赶忙帮她穿上衣服送到医院,为她送水、送饭,直到她康复出院。平时邻里有什么小矛盾,也主动去调解、疏通。姚明兰就是这样一个热忱待人,乐于助人,孝老敬老的人。

和谐社会不能没有“孝”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特征所在,如果我们都能像姚明兰那样,人人以孝当先,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

 

 

 

付贵明:跛腿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撑起校园一片天

 

来源:福建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6-12-14

    

  安远后溪小学地处宁化县偏远北部,距县城50多公里,是一所有着30多年历史的村级完小,现有13名教师7个教学班206名学生。学生多属留守儿童,来自后溪、增坑、洪山、洪围等周边山村,山高路远,信息闭塞。 

  1999年从宁化师范学校毕业后,付贵明被分配到安远丰坪小学任教,一年后调往安远后溪小学,从2009年起担任校长职务。 

  17年前,一场无情的车祸造成付贵明的右膝盖粉碎性骨折,虽辗转治疗,他的右腿还是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当年我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但我很快调整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付贵明跛腿走向讲台,一站就是17年。教学之余,他刻苦好学,参加自考,2004年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科学历。他积极钻研业务,大胆探索,锐意改革,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教学成绩年年名列前茅。他对学生既从严要求又处处关心,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付叔叔”。 

  2005年,三年级学生小王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在家。付贵明多次入户动员,帮他垫上学费,使他重返课堂,并隔三差五给他买学习用品,帮他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逢年过节小王总要到付老师家走走,表达感恩之心。2009年,六年级学生小付因厌学而上课捣乱且捉弄老师。付贵明知道后,多次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他的座位安排到前排,让学习好的学生当他的同桌,他一有进步就表扬,慢慢地,小付变得懂事、好学,如今他已升入重点高中念书,还经常向付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2014年他班上的学生陈小龄父亲得癌症去逝,母亲改嫁,如今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在这种情况下付贵明老师毅然认她为干女儿,为她撑起爱的晴空,给她买衣服,买学习用品,生活中为她倾注父亲之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工作突出,付贵明多次荣获县、乡先进教师等称号,其中2014年付贵明被评为宁化县“最美教师”2016年被评为宁化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其教学设计《圆的面积》被省教育学院评为一等奖。 

  付贵明对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自己勇挑重担,率先垂范。他平时吃住在校,有时回镇上与妻女团聚第二天也是第一个到校。每天下午放学了,他都会督促学生搞卫生,察看门窗是否关好、水管电网是否正常。在他看来,同事都是长辈,自己多干点是应该的。 

  2011年,后溪小学新校区开工建设,尽管有专人负责,付贵明还是放心不下,隔三差五前往现场察看。20129月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忙碌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后溪小学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团结、奋进、和谐、文明”的美丽学校,综合评比年年位居学区前列,多年来从未流失1名学生,更没有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深受村民们的好评,也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付贵明扎根山村教育,以校为家,爱生如子,跛腿撑起校园一片天,令人敬佩!将学生交给他,将学校交给他,家长放心,我们也放心!”每次谈到付贵明,安远中心学校校长朱汉清都要竖起大拇指。 

  面对家人,付贵明却心存愧疚。他的父母生活在30多里外的山村老家,老邻居都陆续迁走了,老人的生活变得益发寂寞。2008年,付贵明的父亲不慎将10多户村民的自留山烧得片草不存,付贵明省吃俭用,硬是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还清了这笔巨大的赔偿款。为了补贴家用,64岁的老父亲至今漂泊在外打工,留下年近花甲的母亲长年独守祖屋。“妻子在镇上帮人售货,10岁的女儿在中心学校念书,长年由妻子照顾,我得常回去辅导女儿的功课。母亲曾脑溢血,经常头晕,干不了重活,我也得常回去看看,顺便捎些好吃的回去。”谈起家庭,付贵明充满感慨,一家五口竟有四个家,除了学校,他得隔三差五地往镇上和老家跑,却无力在镇上建房,更无力让年迈的父母团圆安享晚年。 

  付贵明酷爱二胡,早在师范学校念书时,他拉二胡就小有名气,曾荣获全省中师文艺汇演一等奖。像许多二胡演奏家一样,他特别喜欢拉《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兰花花叙事曲》等。多年来,他每天早上都要拉上一个小时二胡,琴弦下流淌出或柔情似水、或铁骨铮铮的乐声。人们说他是山里的阿炳,身残志坚,为人师表;他说二胡是他的挚友,充实了他的生活,拉响了人生强音。 

  在付贵明的影响和带动下,冯新兴和封万安老师也爱上了二胡,向他拜师学艺。付贵明不仅热心地帮他们网购二胡,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进行“一对一”义务辅导,边拉边讲解乐谱,教他们分辨音色。“遇上演出活动,三人一台戏,也能拉得有模有样了。”能免费学到二胡技艺,冯新兴老师十分高兴。 

  听说付贵明的二胡拉得出色,不少家长也慕名带着孩子前来学习,付贵明总是来者不拒,悉心指导。“大山养育了我,我爱大山,更爱山里的孩子,我有义务将他们教育好,把他们送出大山。”他将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这句歌词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他对大山和山里的孩子爱得朴实而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