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创新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
福建身边好人故事汇(2015年1月)

 

 

汪义勇:将爱献给山村留守儿童

 

来源:福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5-01-05

  【个人简介】

  汪义勇 19572月生,福州市永泰县清凉镇渔溪村人,现于永泰县红星乡礼柄初小任教。19802月毕业于闽清师范,35年扎根永泰县红星乡偏远山村。毕业至今先后在红星乡坂尾初小、红星乡后门坪初小、红星乡礼柄小学任教。2014年被福州电视台新闻频道评为“最美乡村教师”,2014年被评为永泰县先进德育工作者、被推荐为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20147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事迹导读】

1980年登上山村学校讲台至今,汪义勇辗转于红星乡坂尾村、后门坪、礼柄村教学点任教。他以崇高的师德感染人,以朴实的人格感化人,以真实的人生演绎山乡教师平凡的人生,将爱献给山村的留守儿童。汪义勇老师一直说:“关爱,就是关心爱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才会充满——爱!”

 

【传记正文】

  汪义勇:将爱献给山村留守儿童

  在永泰方牛山脚下,有一所乡村学校-----红星乡礼柄小学,在这所地处大山深处学校有一位年近六十,两鬓花白,把爱与心血无私奉献给山村留守儿童,矢志教育,扎根山村,被誉为“乡村留守儿童的守护者”、“留守儿童的亲人”,他就是礼柄小学教师兼校长——汪义勇。

  一块旧黑板、几张破课桌、12个山里的孩子,就是他重要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掌声、鲜花,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扎根山村育桃李

  19802月汪义勇毕业于闽清师范,服从组织安排,来到红星乡偏远山村教书,一心扎进教学,光阴似箭,三十五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烛之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95年红星乡仅考上5名大学生,其中三名就是汪老师曾经的学生。

  19929月到20018月在汪义勇在永泰县红星乡坂尾初小教学,所教班级学生成绩直线上升,甚至获得年段第一。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汪老师经常利用晚上时间给学生“开小灶”,有个学生家离学校5华里,汪义勇经常冒着风雨,顶着严寒护送他回家。坂尾村群众常说:“有汪老师就有书声,有汪老师就有保障,有汪老师孩子就有希望。”

  20019月汪义勇调到更偏僻的山村红星乡后门坪初小,因为偏僻没有老师愿意前往,一直以来都是“代课老师”在教,前前后后不知换了多少,但汪义勇二话不说,表示愿意扛起重担,他认真教,细心辅,还经常留学生在校吃饭,不厌其烦给他们查缺补漏。他的心血没有白费,5位学生考上了礼柄小学,而且都是高分(90分以上)。2004年,因为教学出众,汪义勇被调到礼柄小学,后门坪群众到学区再三要求不要调走汪老师,他们说不希望像汪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离开。

  他来到礼柄村任教,并把家安在了学校,一待就是10年。老伴徐木平担心他的身体,只好带着2岁的孙子也住到了学校,帮他做些简单的杂活。

  汪义勇到了礼柄小学后,接手一年级,所教科目语文、数学都是全乡第一。第二年教三年级,接班时成绩排名最后,到年终考还是第一,第三年教五年级,接班名次最后一名,年终考试还是第一。汪义勇感动人心的不是他教学的成绩,而是他的那一颗爱心。

  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在礼柄村,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要么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县里小学读书,要么转到乡中心小学就读,留在礼柄初小上学的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由于近年来生源越来越少,经过多次教育资源整合,只保留了学前班和一、二年级,成为了一个教学点。汪义勇每天要同时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与城里孩子一样开阔眼界,汪义勇在教学中用上了多媒体,还自学起英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教师的爱。方佳颖家离学校大约5千米,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已经有四年没有见过父母了,都是与爷爷相依为命。她九岁时,爷爷带她到学校找汪义勇,说了家庭情况,希望汪老师帮忙解决小孩午饭问题。否则她就没有办法上学。恻隐之心人人有之。汪老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这事一帮就是两年。两年来汪义勇把她当亲孙女一样,生活起居汪义勇一手操办。有人开玩笑说方佳颖是汪老师的孙女。他微笑了。有人问图什么。没图什么,是我应该做的。

  汪义勇说,在山区,你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就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谈及将来,汪义勇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有人来接班,不让这里的一个留守儿童或困难家庭儿童失学。

  【道德点评】

  一位扎根贫困边远山村35载的平凡教师,为了让农村的娃也能享受公平教育的阳光,他像一只不倦的耕牛,默默耕耘着红星乡那一块育苗之地,给孩子们带去希望和快乐。在大山的深处、在边远的山区,正是因为有了像汪义勇这样默默奉献的园丁的坚守,孩子们才有了希望。

 

 

 

 

 

 

傅瑞珏:毓秀培英的好校长

来源:泉州市委文明办   发布时间:2013-01-05

  傅瑞珏,女,中共党员,金井毓英中心小学校长。作为党员校长的傅瑞珏始终以一颗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与时俱进,实践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入党誓言。从教30年,始终扎根农村,是一名省特级教师。如何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孩子从小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恩的心,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直是她所思考的。

  抓管理,以特色化求发展

  她深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管理层的和谐是教育主体和谐的前提,是学校发展的"火车头",经过反复比较与分析,打破了原有小学校长室统一管理模式,大胆实行学校--处室(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年段办公室的三级管理体制。她坚持倡导并带头"做教育改革的马前卒,做教书育人的育花人,做学习雷锋的一面旗,做办学创业的铺路石"。她还将人心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做法是:用光明前景激励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法规制度净化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用公平公正留住人心。

 抓特色实验,以人文化强内涵

  傅瑞珏坚持撒播先进教育理念,促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大胆进行实验探索,敢于创新;她千方百计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给老师足够的发挥和展示的空间,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教师,在这样的机制下,教育、教改实验纷纷在毓英绽放新花。经课改年段教师深入研究、大胆实验,她们推出了一套适合孩子心理特点、利于孩子积极发展的评价办法--"五星换笑脸"(红、橙、黄、绿、蓝五颗不同颜色的星星分别代表五项良好习惯,集够一定数量的星星即可换取一张笑脸。每学期取得的笑脸数量列入学期末考评),并且不断升级为"五星换智慧果""五星换文明花"。这套评价方式因教育效果突出已推广到晋江市各校,成为毓英评价制度的骄傲。

  抓德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在傅瑞珏校长的带领下,毓英中心小学师生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推动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有远见的校长,她深知德育放在学校的第一位,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聚情融情,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思路,以服务学生的道德成长为中心,提出关注孩子一生发展的"三维德育"探索实践,即活动德育、生活德育、情感德育,为学生的成长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构建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实际发展的德育体系,提出"和谐校园,灵动教育"的办学愿景,几年来结合各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了丰富多彩体验活动、各种德育主题活动日、活动周、活动月,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获得成长。同时,她处处时时积极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去年,中央文明委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引向深入,而开设的教育机构。她校有幸成为我省首批加入的学校之一,享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毓苗"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了"琴棋书画、剪拼刻捏、踢跳滚打、说唱创制、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六个主题的32个活动项目,并把"毓苗"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未成年人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孩子在毓英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绽放异彩!今年5月,福建省乡村学校少年宫"1+1"项目建设推进会暨骨干人员培训班在漳州长泰举行,毓英中心小学在会上作《滋兰树蕙,毓秀培英》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经验汇报,赢得与会领导、同行的高度赞赏。傅瑞珏说,如果只是想,不去做,世界还和原来的一样。

  本人获曾获国家级骨干教师,福建省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优秀教师,省课改工作先进个人,省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省情商教育活动贡献奖,、泉州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毓英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 "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校""福建省首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福建省少先队工作红旗大队""福建省绿色学校""泉州市文明学校""泉州市首届德育工作先进校"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