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普文章
纳米技术发展的历史
更新日期:2009-07-16  

  如果说人类智慧有一个区域的话,那么,科学向更小的或是更大的长度单位不断扩展,就标志着人类视野的不断开阔。 

  在工业革命以前,大部分人类生产、科研不需要用到毫米,“毛估估”的做法说明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粗浅。  

  以蒸汽机等机械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将人类认知推向毫米层次。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了电,从机械时代进入微电子时代,毫米不够用了,毫米的千分之一——微米诞生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米层次的局限越来越明显,例如,电脑芯片虽然已越做越小,但即将达到材料的物理极限,只有进入另一个层次——纳米层次,才会有更大的突破,比如将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变得像手表一样小,或更小,可以把它固定在纺织品面料上。

  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为厉害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得·费因曼教授在加州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在费因曼看来,人类社会目前的生产方式,总是“从上而下”的,他提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单个分子、甚至原子开始出发,进行组装,达到我们的要求?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制造物品的可能。”。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德国人跨出第一步 ,美国人拉开序幕 。

  要从分子、原子出发,制造物品,第一步得看见原子和分子,这一关键性的突破,由德国人开始。

  1982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人类从此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单个原子了,从而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看得见原子,第二步就是要能够操纵它。1990年,美国加州IBM实验室,将35个氙原子排布成“IBM”3个字母。总面积只有几个平方纳米,人类第一次实现了操纵单个原子,纳米科技的序幕拉开了。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1993年,继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走原子团“写”下斯坦福大学英文名字,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IBM”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这种技术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

  到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

(来源于:http://nano.br.gov.cn/show_in.asp?id=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