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2 15: 30
地点:海西院嘉锡楼301报告厅
-----------------------------------------------------------------------------
报告标题:锕系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及其功能探索
报告人:梅雷
单 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报告摘要:
锕系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具有特殊的5f电子轨道,使其在电子构型、化学成键和理化性质上与过渡金属、镧系金属存在显著不同。然而,受限于原料的可得性和潜在的放射性风险,基于锕系元素的相关研究仍有较多的发展空间。本研究团队从锕系元素基础化学出发,围绕锕系元素及其裂变产物的分离化学、锕系材料资源化利用等关键问题开展锕系超分子化学交叉研究。在核素分离方面,锕系元素及其裂变产物的分离固定对于回收关键核素资源、保障核废料在长地质周期内的安全储存并降低其长期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基于协同配位识别的核素分离新策略,通过超分子协同识别显著提升放射性核素分离的选择性,有望克服传统分离配体或材料所存在的低选择性瓶颈问题;同时,我们从锕系离子特殊的配位化学行为出发,利用配位超分子组装原理成功制备一系列新型锕系功能配合物材料,这些化合物具有动态可调的结构和丰富多变的理化性质,并展现了良好的刺激响应性和结构动态。此外,依托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散裂中子源等先进光源平台,我们在锕系配位组装体的结构分析、性能表征和形成机理探索等方面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报告人简介:
梅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1),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9),入选IYPT2019中国青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代言93号元素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和所级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锕系元素化学与功能材料,致力于将超分子化学方法和理念应用于核素分离,以解决乏燃料后处理、环境放射性污染防控、关键核素资源开发提取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并积极发展新型锕系配位超分子功能材料,探索其特殊功能性质及可能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 Nature Commu., Adv. Funct. Mater.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促会化学与材料分会委员,中国核学会锕系化学与物理分会理事,SmartMat和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期刊青年编委等。
-------------------------------------------------------------------------------------------------------
报告标题:水溶性“双子型”大环主体及其应用
报告人:魏玮
单 位:首都师范大学
报告摘要:
有机大环主体在超分子化学的发展及复杂组装体系的构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开发具有特殊光学功能和新颖组装方式的大环主体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我们通过理性设计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以芳二酰亚胺发色团为母核、双侧共价连接的水溶性双大环分子,其命名为“双子型”分子盒(‘Gemini’ Box, GBox)。其中以苝二酰亚胺(PDI)为母核的GBox主体可消除发色团在水溶液中的聚集,稳定乏氧微环境下原位生成的自由基物种PDI●–用于近红外光热消融细菌、细胞和实体肿瘤;并且该类主体可以结合多种化疗药物,有望用于多模式的光学-超分子诊疗。另一类以萘二酰亚胺(NDI)为母核的GBox主体 则可以同时结合两当量的富电子客体,通过主客体间强的电荷转移作用实现近红外区乃至近红外二区的光热效应,并成功用于杀灭癌细胞和细菌;同时其主客体1:2的结合模式也为进一步用于超分子组装提供了崭新的组装基元。
报告人简介:
魏玮,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导师:洪茂椿院士),2009年起在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期间于2019-2020年在国外访学。致力于开发具有精确分子结构、优良光学性质和客体包裹能力的主体分子,并探索其在光学诊疗、药物传输、超分子组装、分子识别等方面的应用。目前主要聚焦于自主开发的系列“双子型”分子盒(“Gemini Box”, GBox)及其类似物的合成和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英才计划”。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Nano Energy、Chem. Commun.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