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资讯
北大在水科学研究领域获新进展
更新日期:2015-03-03  

  继去年获得界面水/冰氢键构型的高分辨图像后,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江颖课题组和王恩哥课题组合作,研究取得进一步重要进展,实现了对单个水团簇的氢键构型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在实空间直接观察到了质子在氢键网络内的协同量子隧穿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于2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Nat. Phys., 2015, DOI: 10.1038/nphys3225),同期的“News and Views”栏目以“Tunnelling in chiral water clusters: Protons in concert”为题对该工作进行评述。

  水的氢键构型往往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地变换和重组,信息和能量也常常在氢键构型中来回传递。因此,氢键动力学过程的研究对于人们理解真实条件下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质子(氢核)沿氢键的转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氢键动力学过程,由于质子的质量很小,在转移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显著的核量子效应,比如:量子隧穿、零点运动等。更为有趣的是,氢键网络中的质子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通常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氢键体系中的质子转移实际上会涉及到多体量子行为,目前人们对它的理解还非常有限。 

  近年来,江颖课题组基于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发展了一套独特的亚分子级轨道成像技术(Nat. Mater., 2014, DOI: 10.1038/nmat3848Nat. Commun., 2014, DOI: 10.1038/ncomms5056),可以在实空间直接识别氢键的方向性,并对质子进行精确定位,为原子尺度上质子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最近,江颖等进一步将亚分子级轨道成像技术和实时探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NaCl(001)表面上单个水团簇内质子转移的实时跟踪,直接观察到了质子在水团簇内的量子隧穿动力学过程。王恩哥等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并特别考虑了氢核的全量子化,发现这种隧穿过程由多个质子协同完成,是一种全新的相干量子过程。这种多体量子行为对实验探测技术的要求非常苛刻,任何微小的外界环境干扰都有可能破坏质子之间的相干性,从而抑制这种协同隧穿过程。此外,他们还利用功能化的STM针尖控制质子隧穿势垒和质子之间的相干性,实现了对这种多体量子态的原子尺度操控。 

  该工作表明,多体关联量子行为在水的氢键动力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实验中观察到的质子协同隧穿,远比单粒子隧穿容易发生,很有可能广泛存在于氢键体系,这对于理解冰和有机铁电材料的相变过程以及生物体系的信号传递过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该工作发展的技术不仅为氢键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而且为实验上精确、定量描述氢键体系的核量子效应提供了可能。 

    图:四个质子的协同量子隧穿导致水四聚体的氢键方向性来回转换,这种氢键动力学过程可以通过监测STM隧道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来探测;该图由真实的实验数据通过颜色渲染而成。 

  (来源:北京大学 http://pkunews.pku.edu.cn/xwzh/2015-02/24/content_287445.htm  

  延伸阅读: 

  自然·通讯》:江颖等发现一种新奇的二维冰结构(2014.6 

  我国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水分子内部结构(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