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铁电性研究中获得新进展,由陈曦教授、季帅华助理教授为通讯作者的文章“Discovery of robust in-planeferroelectricity in atomic-thick SnTe”于7月15日在《科学》杂志发表(Science, 2016, DOI: 10.1126/science.aad8609)。
铁电体在临界转变温度之下出现自发极化。该团队成功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制备出了高质量、原子级厚度的碲化锡(SnTe)薄膜,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测到铁电畴、极化电荷引起的能带弯曲,以及STM针尖诱导的极化翻转,证明了单原胞厚度的SnTe薄膜存在稳定的铁电性。
实验表明该二维铁电体的临界转变温度高达270 K,远高于体材料的98 K,相变临界指数β为0.33。他们还发现2~4个原胞厚度的SnTe薄膜具有更高的临界温度,其铁电性在室温下仍然存在。分析表明,量子尺度效应引起的能隙增大、高质量薄膜中缺陷密度以及载流子浓度的降低,是铁电增强的重要原因。同时,薄膜厚度的降低导致面内晶格增大在铁电性增强上起到部分作用。具有面内极化方向的SnTe铁电薄膜在电子器件方面有着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
由自发极化和畴壁调控诱发的能带弯曲,图来源:Science
(摘自 清华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