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资讯
中科大利用富勒烯作为前驱体开发出具有优良储能性能的掺氮多孔碳材料
更新日期:2017-01-2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课题组与碳材料专家、韩国基础研究院CMCM研究所Rodney S. Ruoff 合作,利用富勒烯作为前驱体开发设计了一种掺氮多孔碳,得到了高吡咯氮含量掺杂。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以及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时,均展示出了较好的储能性能。该研究成果以Incorporating Pyrrolic and Pyridinic Nitrogen into a Porous Carbon  made from C60 Molecule to Obtain Superior Energy Storage为题于1219日在线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DOI:10.1002/adma.201603414)。 

  由于其高比表面积和大量的反应活性位点,掺氮多孔碳材料作为电化学储能材料如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及催化剂材料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氮掺杂形式控制一直是一个难点。 

  朱彦武团队前期通过氢氧化钾活化微波剥离的氧化石墨烯,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超级电容器碳电极材料(Science 2011, DOI: 10.1126/science.1200770Advanced Materials 2016, DOI: 10.1002/adma.201600586)。基于前期工作基础,该团队通过活化具有确定尺寸和结构的纳米碳单元——富勒烯,得到了具有良好导电性并兼具高比表面积的多孔碳。实验发现,当使用比较高比例的氢氧化钾进行处理时,剧烈的活化过程可以打破富勒烯分子,得到碳量子点(Scientific Reports 2015, DOI: 10.1038/srep14146)。当对这一过程进一步优化,并在活化过程中通入氨气,可制备出不同掺氮量的掺氮多孔碳。如图所示,由于富勒烯本身兼具五元环和六元环碳结构,最后制备出的掺氮多孔碳中氮的主要形式为吡啶氮和吡咯氮,而且其中吡咯氮为主要成分。计算结果表明,由于五元环造成的曲率结构对锂离子的吸附能力相对于石墨烯平面结构更大,同时吡咯氮和吡啶氮特别是吡咯氮大大增加了对锂离子的吸附能力。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大量拓扑缺陷使其体现出优良倍率性能。

   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其可逆容量在100 mA/g的电流下达到了1900 mAh/g,在2 A/g的电流下循环800圈后依然保持了600 mAh/g的可逆容量。该研究不仅得到了一种新的具有优良储能性能的掺氮多孔碳材料,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控掺氮体系可供研究碳材料在其他领域例如催化中的应用和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