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资讯
新型平面型OLED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获新进展
更新日期:2017-12-01  

  电致发光现象自发现以来,就被人们广泛研究,包括OLED器件。自从1987OLED器件被邓青云博士报道以来,所有研究工作均是基于三明治夹心结构来制备的,即在上下两层电极间夹着发光层和其它功能层,其中一个电极必须为透明电极。传统的器件结构一方面限制了电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器件的制备方法与工艺。随着柔性、可穿戴时代的来临,显示与照明器件也迎来了印刷与3D打印制备工艺方面的挑战。传统三明治夹心器件结构是否只能一成不变,改变传统结构器件能否正常工作,是否具有新现象、新功能、新应用呢?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有机光电材料器件课题组孟鸿教授团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与探究。该团队提出了共平面电极结构——将需要施加交流电的两个电极置于同一层,再在平面电极上方覆盖上介电层和发光层,创造出一种全新型电致发光器件。 

  这种器件结构不仅应用在无机电致变色领域,同时非常适用于印刷型OLED制备技术,也赋予了器件可交互性能,既可以作为高性能显示以及照明设备,同时还可以作为可交互器件。目前该团队已进一步成功制备了平面型OLED器件,验证了这一成果在OLED领域的可行性,相关成果正在发表中,这种器件结构的设计及制备将为OLED领域带来新革命。 

  a)传统三明治结构器件;(b)新型共平面电极结构器件;(c)将水倒于新型器件上,立即发光;(d)用铅笔在器件上作画 

  研究人员还对以不同溶剂作为调制材料的器件进行了研究,发现非极性材料并不会使器件工作。对此,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其中的工作机理。该团队利用这一特性,水的部分发光,而油由于是非极性并不发光,由此展示水油混合物在器件表面水泼画的效果。为了研究该器件结构的工作原理,在施加交流电场的情况下,研究者将器件从中间拆分成两个半器件,即每个半器件只含一个电极,将其置于盛满去离子水的烧杯中,以不导电的水凝胶作为“极性桥”将两部分连通时,器件即刻发光。 

  a)两个独立的半个器件;(b)不导电去离子饱和的水凝胶;(c)水凝胶作为“极性桥”使两个半器件工作发光;(d)印制有新型器件的伞,伞被雨水打湿,伞印制有器件的部分即发光;(e)手与器件接触的部分发光 

  作者表示,这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器件在传感与交互显示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雨滴传感器、远程光学监测器以及接触交互传感发光器件等。 

  该工作以“Polar-Electrode-Bridge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s: 2D Sensors Remotely Communicating Optically为题发表在116日出版的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DOI: 10.1002/adma.201703552)。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还有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Ray H. Baughman教授。 

  (来源: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