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ARP系统 继续教育网 English 邮箱登录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进展
福建物构所超低温锂金属电池电解液取得新进展
更新日期:2023-03-31  

图1. 电解液的溶剂化鞘层结构表征

  锂金属电池(Li-metal batteries, LMBs)由于具备高理论能量密度被誉为下一代二次电池的“圣杯”。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面对LMBs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特别是在恶劣的0 以下条件。在超低温下运行的LMB将很容易由于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失效,如缓慢电荷转移动力学不均匀的锂沉积行为以及常规电解质较差的流动性等。具体来说,为了提高锂金属电池体系的能量密度和抑制低温下的能量衰减,体电解质扮演着相当关键的位置。

  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的张易宁团队首次提出了一种以四氢呋喃作为主体溶剂的局部饱和电解液(Tb-LSCE),该电解液很好解决了LMBs不稳定的锂-电极/电解质相界面(LEI)问题、锂沉积行为的均匀性问题以及在超低温下的放电阻碍问题。传统LMB电解液的设计思路通常聚焦在以乙二醇二甲醚为代表的链状醚上,尽管锂主体的兼容性得到改善,但多Lewis acid结合位点也带来了低温下Li+较差的去溶剂化行为。该团队发现单Lewis acid结合位点的四氢呋喃不仅具有中等的介电常数还拥有较低的Li+去溶剂化能,保证了Li+良好络合能力的同时,具备高效的去溶剂化能力。此外,四氢呋喃还具有超低熔点(-108.5 ),低粘度(0.55 mPa·S,20 )密度(0.89 g·mL-1,20 )低成本(~48 €·L-1)等一系列优势。基于此,该团队首次利用四氢呋喃作为主溶剂并结合局部高浓度电解液的设计理念提出了Tb-LSCE这一高性能电解液,反溶剂1,1,2,2-四氟乙基-2,2,3,3-四氟丙基醚的加入进一步的促进了Li+的去溶剂化,降低了FSI-的本征LUMO值,优化了原本电解液的溶剂化鞘层结构,协同阴离子FSI-共同调控了LEI的界面化学(图1)。搭载Tb-LSCELi-Li对称电池在30 -30 ℃条件下能够分别稳定地沉积-溶解超过1600小时和1100小时;30 Li-Cu对称电池也达到了惊人的99.7%百圈平均库伦效率。组装的Li-NCM523全电池展现了优异的低温性能(在-30 ℃下能够放出73.3%的室温容量)以及长周期循环可逆性(0.3 C协议下160次循环,80.7%容量保留),超高正极负载量19.7 mAh g-1下也能保证50圈内平稳运行(0.3 C协议下50个周期内仅牺牲1.7%的容量) 这项工作概述了一种低成本并且高效的电解液设计方案,实现了极端低温条件下激活实用的锂金属电池为锂金属电池电解液工程贡献了宝贵设计思路和理论背景。

  这一相关工作近期发表于能源领域知名杂志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58 (2023) 184–194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林源盛,通讯作者为张易宁研究员

  此外,该团队先前也致力于磷酸铁锂(LFP)锂金属电池局部高浓度电解液的探索,设计的高性能电解液同时解决了LFP正极/电解液界面和Li负极/电解液界面的问题(“一石二鸟”),组装的Li-LFP全电池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能够稳定循环超过4000次,为LFP锂金属电池体系的稳定快充提供了可能。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628 (2022) 14–23上,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林源盛,通讯作者为张易宁研究员

  标题:Activating Ultra-low Temperature Li-metal Batteries by Tetrahydrofuran- based Localized Saturated Electrolyte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3.03.026

     

张易宁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