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成果展播6-10
时间:2020-09-05 栏目:创新成果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展6

成果名称

多核金属硫簇(配)合物及协同效应和簇骼转换研究

项目简介

该成果系统地研究了六个系列过渡金属簇(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反应规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过渡金属原子簇的结构化学规律—类立方烷单元的协同效应,并有效指导了不同类型簇合物的合成,对了解固氮酶活性中心功能有重大的意义。开展簇骼转换反应研究,归纳了原子簇的化学反应规律。本成果是对多核金属硫簇合物的全面系统总结,协同效应和簇骼转换等学术思想的提出揭示了立方烷簇及其他簇骼的物理化学性质,阐明了不同类型簇骼的相互演变,对丰富和发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有重大推动作用,对促进生命科学、化学仿生学、生物无机化学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1993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7

成果名称

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和结构化学

项目简介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福建物构所在国内最早倡导开展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研究,提出了能实现投网式络合活化还原氮分子的钼铁硫MoFe3S3四核网兜结构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初步模型即福州模型I,后又进一步推演出孪合双网兜福州模型II。该成果通过对化学前沿领域的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尤其是钼硫、铁硫、钼铁硫等簇合物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合成出类立方烷、双类立方烷、线型和三角型等多种结构类型的过渡金属簇合物两百多个,并提出了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活性元件组装和类芳香性两条重要规律,深化了对过渡金属原子簇合物的合成规律与结构规律的认识,指导了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合成,为这类簇合物在催化过程、生命过程、材料科学以及其他方面的可能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使我国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化学的研究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8

成果名称

高质量与大口径KDP类型晶体的研制

项目简介

在激光核聚变系统中需要高质量大口径的非线性光学晶体,而KDP晶体是当前激光核聚变唯一可用的非线性光学。该成果利用结构化学的综合优势,开展晶体结构缺陷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探索晶体激光损伤的机制,对晶体生长工艺和溶液状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KDP类晶体的生长技术和晶体质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培养出性能优异的大口径KDP单晶。晶体光学质量经美国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12号激光倍频预研任务作出重要贡献。研究成果和专利技术在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与开发,产品出口欧美二十多个激光技术公司和高校研究机构。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9

成果名称

新颖双波长和高功率1.34μ晶体连续激光器

项目简介

该成果运用双波长激光理论和采用新方法研究晶体物性的结果,首次发现并提出了NdYAlO3,是迄今唯一能实现双波长连续激光运转和工作于1300纳米波段最佳激光的晶体。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高泵浦功率下晶体热效应及其对激光输出的影响,从而解决了谐振腔各种扰动影响等多项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双波长连续晶体激光器和高功率134l.4纳米连续晶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及其稳定性和可靠性,研制成功了国际上首台双波长晶体连续激光器和输出功率高达188瓦的1341.4纳米晶体连续激光器。并根据国际激光产品标准和外商订货指标,研制成符合出口要求,经验收全达到指标的激光领域的新产品——双波长晶体连续激光器和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1300纳米连续激光器,引起国外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和兴趣。上述器件成功应用于NaCl(OH-)(F2+)HKCl(Na+OH-)(F2+)AH色心晶体的泵浦源,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连续色心激光运转,并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色心激光器;应用于蓖麻蚕蚕卵的激光辐照,鞋刀模具的表面硬化处理,大气转输,化学激光器性能研究,光纤性能研究,激光频率转换和激光医学等社会多个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0

成果名称

钼(钨)-铜(银)-硫三元簇合物系的合成与结构化学

项目简介

该成果用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红外、紫外、可见光谱和循环伏安电化学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铜、银异金属簇合物的分子设计,结构特征和性能,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合成与结构关系的规律,找到了分子设计的关键。首创合成了35种有特殊结构类型的新簇合物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新簇合物的研究,不论是在设计新簇合物思想还是在实验合成新簇方法上,在学术上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并总结出新规律,开拓了潜在应用的新方向。成果在国外国际权威期刊和国外有重大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引用,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6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