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成果展播11-15
时间:2020-09-05 栏目:创新成果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1

成果名称

优质钒酸钇晶体的开发及成果转化

项目简介

纯钒酸钇作为双折射材料,应用于光通信中光隔离器等无源器件,而掺钕钒酸钇则是一种优秀的激光晶体。由于钡酸钇晶体存在着热导系数小、热膨胀系数呈典型的各向阳异性、原料组分熔点的严重差异等内部固有的问题,造成了生长高质量钒酸钇大块晶体非常困难。1995年底福建物构所组织了相关技术攻关团队,陆续开发出液相原料规范化合成、温场/气氛动态调控等创新性技术,突破了优质晶体生长技术难题,制备出当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尺寸高质量的优质钒酸钇晶体,并完成了晶体制备的工程化技术开发,相关技术在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转化,2000年度钒酸钇晶体单一产品就占据了福晶公司接近一半的销售额。2001年研究团队又在国内率先开发出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产品,并通过近20年来不间断的技术革新,持续保持着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国际最佳产品的供应地位。

钒酸钇双折射晶体掺钕钒酸钇激光晶体

获得奖项/社会效益

成果获200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相关技术已经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化,20年来钒酸钇晶体一直是福晶公司拳头产品之一,根据2015年至2019年度公司审计报告,近五年福晶公司累计实现钒酸钇晶体产品销售收入2.56亿元。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2

成果名称

新型无机聚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规律与性能研究

项目简介

该成果运用创新的研究方法,成功地研制出一系列具有均一尺寸和大小的金属-有机纳米笼、纳米管和纳米线,以及具有纳米孔径稀土-过渡金属、过渡金属-硫属及新型金属-有机材料和具有光、电或磁性能的新型无机聚合物。研究出国际上首例具有半导体性能的金属石墨和一系列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新型聚合物以及具有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磁学性能和荧光性能的聚合物。成果102篇论文全部发表在SCI学术期刊上,其中44篇问鼎国际一流期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多位知名专家要求开展合作研究。成果相关工作曾被国际同行专家推介为21世纪无机高聚物电学性能研究的新方向、被美国权威学者专著详细引用、被英国知名杂志评为杰出的无机化学论文。成果有良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成果内容涵盖了具有光、电、磁性能的新型无机聚合物的合成、结构规律、物理化学性能及潜在应用性能的研究,为寻找新功能材料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3

成果名称

钼(钨)硫异核或纯核簇的集合、结构和性能研究

项目简介

该成果以研究具有新颖结构和作为功能材料应用前景的钼(钨)硫异核或纯核多核簇的结构化学为中心,包括前期获得的82个新颖簇核物的合成、结构和谱学表征、量化分析及部分化合物的非线性光学、电导和磁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这些簇核物分属三个新系列,即混合金属四核簇;以超分子作用链接的多聚簇和以共价键聚合的多聚簇。期间发表SCI收入的论文47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22篇,另有7篇综述收入三本学术专著。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有较广泛的国际影响,为新世纪的功能材料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2003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4

成果名称

新颖杂化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

项目简介

该成果涉及新颖功能材料分子设计及性能研究领域。研究团队以杂化多孔性功能材料的新颖晶体结构和应用前景为研究重点,以分子设计和自组装为手段,通过传统的溶液法和溶剂热法等多种反应方法,合成了几个系列、184个新颖化合物;较全面地研究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对化合物进行了谱学表征和性能研究,特别是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孔性吸附、电导性能、光学性能、磁性和电化学性能等研究;探索了部分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可能关系、化合物的组成对性能的可能影响。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独特结构特征,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和对小分子的吸附性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项目研究成果为设计和开发新型杂化功能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对新材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2005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60周年重大科技成果征集表15

成果名称

新型膦酸盐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项目简介

该成果属于材料化学领域中的一个应用基础前沿研究课题,以合成新型金属膦酸盐类无机-有机杂化材料为目标进行研究。合成了含各种取代基的有机膦酸配体共23种;利用水热、溶剂热等多种化学反应手段合成和表征了具有新颖结构的稀土、过渡金属、后主族金属等系列膦酸盐化合物共132个。首次在稀土膦酸盐体系中引入酸性第二配体,改善了其溶解度与结晶性,并且得到了多个系列结构新颖的近红外(1060 nm1530 nm)发光材料。利用含磺酸基团的膦酸配体并通过引入phen等辅助配体,构筑了稀土、过渡金属及主族金属的新颖簇状化合物20多个。首次发现了NH2(CH2PO3H2)2与方酸在水热条件下的缩合反应以及某些膦酸配体在水热条件下的氧化反应。

获得奖项

该成果获2008年获福建省科技奖一等奖。


返回